在2016年11月读书会开始了第一期线下活动,之后网上有了“见字如面”,再之后有了董卿的“朗读者”,某种程度上我们比和这两个节目在同一时间长出来的。关于这两个节目我曾经和小伙伴们讨论过,前者明显比后者更有含金量。后者和传统的名人访谈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把读书这个理念加上去了而已,并不能激发太多更深层次的思考。有趣的是,“朗读者”每一期的主题词却是该节目的精髓,每一篇都可以堪称是写作的典范,而最令人难忘的却是他带来的思考。有“青春”“初心”“陪伴”“背影”等,而今天想提的是有关“痛苦”的一期。
记得这一期讲诉了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事。1849年他因为参加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险招枪决,最终他是戴着手铐脚链,开始了漫长的流放生涯。但是痛苦的牢狱生活并没有击垮他,相反把他推上了文学的巅峰。他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他说:“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而这话让我久久不能平复。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长河里太多太多了。司马迁在李凌事件中的直言进谏,使他最后以宫刑收场,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作为史官的初心,最后为世人留下了,鲁迅口中“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恢宏巨作—史记。在他给好友回信的《报任安书》中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尔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古往今来有多少圣贤都在经历苦难之后忍辱负重、达观不屈的逆境重生。他们的遭遇和顿挫,或许值得同情,但他们的选择却与常人不同,他们不为私利悲悯,也正是这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彰显着不一样的人性光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