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的写作训练营,今天正好老师重点讲解了写作中【类比】的修辞方法,其中用到了很多钱钟书的著作——《围城》中关于类比的使用案例。
这不禁让我想起,高中时的第一个同桌,她是一位酷爱文学的女生。印象非常深刻,几乎每天晚自习7点到7点半,这半个小时的时间,她都在雷打不动的去干一件事。什么事呢?
创作她的第一本“小说”。
而与此同时,有很久一阵子,她都在反复翻看另外一本小说,又是什么呢?
正是上面我提到的《围城》。
依稀的记得,当时她还特意向我推荐过这本书。而我当时不仅毫不在意,而且在相当长的之后十几年的时间,竟然完全没有翻看过。直到今日,才开始认真对待。
更为关键的是,在写作认知,写作能力方面,16年前的她,和16年前的我,是如此巨大的差距。包括现在已经是当时2倍年龄的我,也才一点点的“开悟”。这晚点不是一星半点呀,一想到这,都会是“一身冷汗”。
其实,我的例子,生活中也挺常见的。
曾经的不屑一顾,换来的是现在的望其项背,甚至追悔莫及。
但是,作为长期主义的我,也没什么可懊恼的。毕竟还是之前的积累不够,未来,目标又进一步明确了,至少在这方面,不会再犯如此大的错误——明明身边的人都在用实践证明,但自己却视而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