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些时候曾经因为几句引用对《追忆逝水年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后打算买来看的时候。书店老板劝我,这个书啊适合静下心来看。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而且书是十来册的那种。想想买了之后要背回去好累啊,所以就回去找了电子书来看。事实证明老板看人还是蛮准的,我没有看完。仅仅看了很少的一部分。(大概是“要为爱情负责并不是对方,而是自己的想象”以及“克尔特人的信仰,那些被灵魂寄宿的普通事物”)
总体感觉上来那是一本相当私人的书,它记述的是作者个人的世界。而不是本来的世界或者说宏观的世界,因为那是历史书上的。这种大概就是从历史上看,唐朝何其的强盛。而对于农民中的某个个体来说大概就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好像跟《某科学的超电磁炮》中的个人真实一样,这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跟个人的成长环境,经历等等挂钩。所以一件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到底是好与坏,其实事中的主人公才有资格去说的。这不是赛文失马,焉知非福?而是《当怪物来敲门》中妈妈的病逝。(因为不管妈妈是生是死对于康纳来说都是苦难的。)
以前的我总是痛苦或者说愤怒的,于是我写的东西大多都是指向了现实的阴暗面。我觉得是这些东西造成了我的痛苦,所以我愤怒。我自认是个读书人,所以不会做什么报复社会的事。但是这些东西却也无法向人提起,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既然与你的处境相似的人很多,而别人应付自如的话,那么只能说是你自己有问题,而不是环境!于是我只好笑面如花,眼观鼻,鼻观心,然后口是心非的说着自己不相信的话。虽然很大程度上我的痛苦跟我个人的迂腐有关,但是真正让人感觉到自己,似乎被装在一个模子里的那种强大压抑感,我觉得我的迂腐不足以承担全部罪名。(像是纳粹要背负上所有罪名,包括普通人的自私。《无主之作》)
于是我决定换个工作的环境,求个清静。于是在三月初找了一份体力活,那种不需要经验的。只要四肢健全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实际上我从未意识到这些年,我已经把自己身体荒废到了何种程度。于是伴随着巨量的疼痛,我咬牙坚持。毕竟自己立的flag,哭着也要做下去。只是随着时间流逝,我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抬起头时。我发现我所求的清静并不在此处,仿佛像是曾经考试作文的小故事。年轻人问老者这里如何?老者反问年轻人你的家乡,年轻人回答:一坨狗屎。于是老者告诉年轻人这里和你的家乡一样是一坨狗屎。你的视界决定了你的世界,所以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会发现如此难以接受或者说忍受。
刚好有人跟我提过余华的《活着》,在读书群中提及不敢读第二次的书时,也有人提过《活着》,而我本人其实只看过葛优演的《活着》。总体印象就是这个人很惨,而凤霞死的时候,医生吃了馒头再喝水差点撑死的剧情,现在依旧清晰想起来甚至能笑出声。于是我觉得这是种缘分,所以我就去看了。因为本身就是相当短的小说,相对于现在没完没了的网文来说。读完之后相对于书本身来说我更喜欢书序中作者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的态度,大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佛系吧。学会包容或者说理解现实的坏的或者说不好的部分,因为啊世界本就是生于淤泥之中的。要求所有事情都如莲花般的洁白不现实。
我逐渐稳定了心绪,有时间看看自己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第一次心情很好想写点什么是在三月中旬的一天,雨后初晴,而春雨大多时候是润物细无声的样子,路面鲜有积水。下班之后感觉空气都是相当安静的,路上只有三三两两的行人。虽然是市中心,但是晚上十点再加上雨后,这俩个条件之下就少了很多喧嚣。但是地铁不等人,我虽有心散步但是想想到了家附近再说又有何不可?
不过等我坐上地铁一路驶向郊区时,我才渐渐有了社畜的自觉。平时的地铁人挤人,各种声响。从未想过地铁时速是多少?这件事。而当地铁像是专列一样几乎空无一人时,你听着空气被疾驰的列车在地道中挤压破裂。我才意识到我在极速的远离一个人多的地方,走向一个寂静之地。然后我成功的被这种空寂感捕获了,想起了曾经996时那种孤独感。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回家路上,难免心生孤独。我为何会与人开着语音打游戏或者沉迷番剧无法自拔,因为我无力与这种寂寞抗衡。我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一脸难过跟人说我真的很孤独。尤其是当你长得还不咋地的时候,往往换来的是带着一脸你真可悲的嗤之以鼻。还是饶了我吧,就让我在游戏与番剧中堕落下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