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Spring吧,这是客户电话,你第一天入职,先打电话吧。”Joy把一个写满了客户名单的夹子放在我的面前。“对了,试用期的工作时间是每天早8:30到晚8:30,转正后一周会有一天休息。”
“好,知道了。”我接过夹子,开始仔细辨认上面的字迹。除了从胸前的名牌上知道和我讲话的这个人叫做Joy之外,我对眼前这个人一无所知。
一周前我接到人力资源部的通知,知道今天要来入职。中心主任我见过,叫Winter,她现在没在这儿。
但我并不排斥打这客户电话这件事,对于一个新人来说,这是了解一家机构的最有效的方式。此刻的时间是9:00整,到下班还有11.5个小时,中饭和晚饭都叫外卖的话,可以少用点时间,每餐半个小时就够了;再用半个小时用来喝水、去厕所,这样,我还有10个小时可以用在这1000个电话上面。平均1小时100个电话,36秒钟一个。
如果以这个速度打电话的话,我必须为每个电话设定通话时间的上限。那么上限该怎么设定呢?我看了看周围几个同事,有两位在接待客户,其他人在吃东西、聊天,有一位在网上查狗狗什么时候会开始掉毛。
这是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团队。但恐怕从他们那里得不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决定先用一个小时打电话试试效果,再去想关于时间上限的事儿。
ME公司是一家英语培训公司,2001年独创了一中一外两位老师共同授课的情景式的口语培训课程,在各大电视媒体上滚动播出,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英语培训方式,在当时享有盛誉。2002年市场认知度高达99%,其中北京市场的美誉度一度达到97%。可以说尽人皆知。其实体的语言培训中心,也正以每年二十所的速度在国内全速铺开。03年,我进入ME公司的旗舰店:复兴门中心。
在这个背景下,内部管理体系的滞后、人才培养的断档,也很快初露端倪。前一个小时的客户电话,让我充份体验到了这一点。
“你好,这里是ME公司。我是Spring。我注意到您在上个月来我中心拜访过一次,可以了解一下您的上课意向吗?”
-“我没去过你们那儿,出差了。原来是约过这个时间,但一直没去过呢。你们怎么记录的?”
-“我己经是你们中心的学员了啊,怎么还给我打这种电话?真不是我说你们,你们管理也太乱了吧。还能再乱点儿吗!”
-“你们那儿房间太小,人太多,我不想去了。”
-“我和你们那儿的学员聊过,说是外教不怎么样。和电视上的不是一波人。以后别给我打电话了。”
被这样拒绝了十几次,终于有一个客户回应说,“你打的这个不是我的电话,是我老婆的。她还想再比较下,要是有意向再联系你们吧。”
听到这句不痛不痒的回复,我心里热流涌动,倍感幸福。居然没有被直接拒绝,居然还有那么一点点希望!
一个小时结束后,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共打电话120个,平均30秒一个。最长通话三分钟左右,最短的电话消耗五秒钟:拨号及五声响铃的时间。
没有接通的:40个
没有意向的:65个
需要再考虑的:12个
约定下次联系时间的:3个
当时,从未做过销售工作的我,对于这些数字的意义毫无概念。对于我来说,它们的价值在于,让我对当天接下来的电话效果有了一个感性的预估。
到12:00还有两个小时,如果每小时可以有3个客户接受再次约见的话,那么今天上午,应该一共有9个客户可以约见。想到这里,我一下子兴奋起来,9个客户,哇,一天约一个,下周七天都不够按排啦。那我不是会很忙吗?嘿嘿嘿!
然而,接下来的通话情况却不容乐观,大批的客户电话是关机或号码错误,联系上的客户也都很不耐烦就挂断电话。到中午12点,一共答应再次约见的只有6个。也就是说,后面两人小时,约到的客户只有3个。
我中午吃饭时复盘了一下,发现有几点会影响到沟通的效率,我想了些解决方法:
1、“有些客户听“Spring”这个名字的时候,会反问“谁?你是什么?”,这说明有些客户还不太能接受英文名。下午可以把自我介绍去掉试试效果。
2、为了缩短两个电话之间的时间,可以把听筒夹在耳朵和肩膀之间进行拨号,这样就省去了放下听筒再重新拿起的时间。
3、把“可以了解一下您的上课意向吗?”缩短为“想了解一下您的报名意向。”由13个字减少到11个字,并且表达的意思更清楚。
4、对于槽点、或需求较多,想长时间交流的客户,回复:“您的意思我记下来了,这次电话是想了解一下您的初步意向。更具体的信息,我们另约一个时间充分交流一下,您看可以吗?”
5、倒满一杯热水放在桌子上,这样可以减少中途加水的频次。
12:30,半小时午餐结束,开始下午的电话。这次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技术上也比上午要熟练些了。进展顺利。
不知不觉,己经到了要下班的时候。
中心主任Winter走进来,看到我在客户名单上密密麻麻写的字,有点吃惊的皱了皱眉,“你都打完了?一个人?一千个电话?”我愣了一下,难道不是要我都打完吗?“谁让你都打完的?”
“Joy”我说。
(长篇连载,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