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成员们几乎没有任何群体意识,但是当他们建立真诚关系的时候,大部分的参与者已经学会了将整个群体看作一个整体。
事实上,他们也将开始自发地进行有效的群体干预行为。建立真诚关系应该遵循的另一个规则是,指定的引领者只有在其他成员还不具备足够能力的时候做出一些适当的干预,否则,这个群体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所有人都是引领者的群体。在完全发达的真诚关系中,即使没有某一个指定的引领者,也能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然而,这就要求指定的引领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看看其他成员是否能够识别出本身已经清晰可见的问题。这种必要的等待通常会被看作是领导不力,只有在指定的引领者愿意摆脱自己的控制欲时才能实现。对于引领者来说,一个令人痛苦的任务是,在得出团队还没有能力自己处理问题的结论之前,必须一刻不停地判断还需要等待多久。一般规则也会有例外。
某些情况下,指定的引领者有必要专注于某个成员的行为。但是,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个人的需要,而是为了整个群体,也就是说,当个人的行为明显干扰了团队的发展,而整个群体似乎还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时,引领者就需要进行干预。昨天就有一个例子,广西有三个公安来到我们公司,这是什么事情呢?他来了就说,这个有一份跟你们签的合同,但是我们知道是假的,只是需要验证和证明一下。
这个事情听他讲了之后就知道广西这家企业这个老板就像刚才举的这个例子一样,说的一样,他有一个员工,这个员工就像书中说的一样,他已经变成干扰整个企业的运作,那怎么干扰的呢?他签了几十分份假合同,包括签了一份跟我们的假合同,这并不是真的,他从自己的公司里骗取了公司二十几万,所以公司管理层针对这个情况,他已经严重的干扰了公司的运营,不光是他把钱弄走的事,所以不得不通过公安,所以警察在到所有这些企业拿到证明之后,这个人什么结果,那就很清楚了,他是要判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大家理解吗?所以像这个,刚才讲的这点是特别的清晰,我们正常情况下引领者都没有必要关注某一个人特定的行为,而是关注真个群体的利益。
因为每个人都在成长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属于他自己,但是,对于群体来讲,大家变成真诚关系就不一样了,可是在你的这个过程当中,指定的引领者有必要专注于某个成员的行为。就是指刚才举得这个例子,这人的行为很奇怪,签了这么多的合同,但是这些合同钱拿出去了,那事儿都没办,对吧,所以这就已经严重干扰了团队的发展,所以他必须进行强制。下面呢,作者也举了两个案例。
第一个,由于他自己的失误,某个讲习班的宣传册没有明确说明其主要目的是建立真诚关系。不过在讲习班刚开始他就向所有成员解释这是作者的愿望,但他并没有明确这个培训班目的。所以就宣传的时候,比如说招生,没有说清楚这个培训班要干什么,所以在开班的时候他进行这个补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