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有启发也有困惑,华板把元媒体具象为“商品”和“人”,产品即包装可以理解商品作为元媒体的功效,人则要发动播传,实现人传人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案例中,人作为元媒体的案例好像不太能理解。因为,人的密切沟通要打破一些精神迷雾,可以提升沟通效率,但是在具体的案例中,参加饭局,晚点儿到也体现了这一点吗?
这点儿也不重要,点到就行了,我想给朋友们或者同事们分享的点是,记住今天华板讲述的一条重要的华与华方法,提前到才能准时到,永远不要卡着点儿到。我自己感触最深的一次是,一次在北京召开和客户的项目启动会,华板和肖总已经在会议室和客户交换名片了,我和其他几位同事还在卡点到,被肖总严厉批评了。我记得那个酒店的名字好像叫盘古七星酒店。
后续在日常的赴约或者赶车的时候,我至少会给自己留30分钟的提前量。到了位置之后,花20分钟踩点儿、理思路,提前10分钟到达会场。
在本文中,华板也讲述了加多宝和王老吉之争的解决方案,这道题的解法很亮眼,不再是看到的所谓的某个字眼的争夺,而是典型的华与华式的可言说的解决方案。
鲲鹏领读华与华方法经典书籍第807期
之华杉、华楠《品牌五年计划》44
三 模块2:元媒体开发及品牌接触点管理
1.元媒体理论
1.1 元媒体理论和流量循环模型
华与华的传播思想,深受麦克卢汉的影响。他的《理解媒介》,我读了至少六遍,并且他领衔的媒介环境学派所有翻译成中文的著作也都读遍了。有人说华与华是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营销传播理论。本土生长不假,哲学根基是中国的,但思想体系是全世界一样的。就像数学,不存在中国的数学和西方的数学有什么不同,只是一个学科没找到真理,就各有不同;找到了真理,就都是一样的,只是那一个理。
孔子说“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做学问,要找到自己的宗师。因为所有的研究领域,前人都耕耘过很多遍,我们只是重新发现,重新学习,重新组合,自己知行合一而已,如果认为自己有什么新思想,无非是读书太少。
我曾经画过一张“华与华方法先贤图”,算是我们学术上的“列祖列宗”。就经营哲学,我以孔子、孟子、王阳明、《孙子兵法》为宗;就企业战略,以科斯、德鲁克、熊彼特、迈克尔·波特为宗;就营销传播,以弗洛伊德、荣格、巴甫洛夫、华生、麦克卢汉为宗。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我受他的启发,结合华与华自己的实践,提出元媒体理论。
营销传播的传统理论,基于一个前提:将商品信息通过媒体传递给人。一头是商品,一头是人,中间是媒体。但是,商品和人本身就是媒体,华与华称之为元媒体。
商品作为元媒体,商品即信息,包装即媒体,因此要通过创意设计,开发放大商品的媒体功能。
人作为元媒体,关键是发动播传,实现“人传人”。
在商品和人之间需要花钱购买的媒体,华与华称之为延伸媒体。这来自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
人们一说推广,就在延伸媒体上下功夫,花大价钱投资,却没有对元媒体进行任何规划,这是普遍的问题。
举个例子,当初加多宝租赁了王老吉品牌,投入巨资打广告豪赌,获得了成功。但是,对商品的元媒体——包装——却没有任何规划。如果加多宝设计一个“凉茶先生”形象,这个凉茶先生的商标权属于加多宝,并且在数十亿的广告中,以凉茶先生为主角。如此,不用多花一分钱,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资产。
当广药要拿回他的“孩子”的时候,这个“孩子”就有加多宝的一半,谈判的筹码就不一样了。如果谈判破裂,凉茶先生还可以出现在加多宝凉茶包装上,投资风险也将极大地降低,或许第二次也能赌赢。
对元媒体的无知,是一种重大的理论缺陷。加多宝王老吉的例子体现了对商品本身作为元媒体的无知。更多的现象体现的是对“人”作为元媒体的无知。
商品元媒体,对于消费品来说,是包装;麦克卢汉说:“商品即信息。”华与华加了一句话:“包装即媒体。”下图展示的是洽洽每日坚果在华与华设计前后的包装。在华与华前,就是完全放弃了包装的元媒体功能;在华与华后,就是把包装的元媒体功能开发运用到极致。
▲ 洽洽小黄袋
很多包装设计的问题,都是信息不够。设计是为了和购买者沟通。但是,就华与华设计的洽洽包装,还是有人反对,而且特别反对其中的红色斜拉绶带,认为太Low,认为左边的包装更“上档次”。这种心理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越是不言不语,对人爱搭不理,你就越“高档”,反之,越是热情,话越多,就越“Low”。
有一次我和一位著名企业家饭局约见,我根据华与华方法——提前到是准时到的唯一方法——提前到了。我到了饭馆楼下之后,介绍人说:“华老师,我们等一下,等他到了我们再上楼。”我问为什么呢?他说:“这样显得咱们比较有身价。”我说:“我没那么自卑,我约任何人见面,当然都要尽量先到,他到了,我下楼来接他才更有礼貌呢!我需要身价吗?”
一些对设计的讨论,大概也跟这种吃饭应该谁先到的想法差不多。所以,我如果不能先成为弗洛伊德,就做不了策划大师。因为人们的心病太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