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忆的发展
1、记忆广度达到了一声中的顶峰。初中阶段的成绩是一生中最高的,超出大学阶段水平,记忆广度属短时记忆的范畴。记忆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记忆中可存储信息量的多少。少年期儿童扩大了记忆更多材料单的空间。
2、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峰。从9岁至18岁期间的被试者对各种不同材料的记忆成绩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十五六岁达到最高峰, 到十七八岁出现略有下降的表现。
二、思维的发展
1、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少年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属于形式逻辑思维,这一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二是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与具体运算阶段不同,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够理解用言语表述的命题的逻辑关系,并能够依据逻辑关系对命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少年期儿童已经具有抽象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推论出问题的结论,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特点是从假设出发,提出问题的可能性。其思维过程是,当他面临问题情境时,首先运用一般的理论思考影响结果的各种可能因素,并形成假设,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的真伪,或者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 运用演绎推理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2、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是一种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思维。少年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占有优势。但是其本身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国内朱智贤思维发展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掌握逻辑法则的能力都随年级的提升而显著发展。
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的趋势。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初一学生开始具备了各种推理能力;初三学生的推理能力有明显发展;高二年级后,学生的推理能力已基本达到成熟,各种推理能力都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平。
掌握逻辑法则发展的特点。逻辑法则的掌握主要表现在对于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认识上,初一、初三和高二学生掌握逻辑法则的能力随年级的提升而显著提高,高高二易趋于成熟,三个年龄组掌握不同逻辑法则的能力都存在不平衡性,排中律的成绩低于同一律和矛盾律。
少年期的个体和社会性发展
一、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1、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青春发育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进入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的加速和性发育走向成熟,使他们感到不适应,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及种种矛盾和困惑。面对这些矛盾和困惑,少年儿童体验着危机感,这促使他们要关注自我的发展和变化。
儿童的发展历程,使他们从面向母亲到面向家庭,幼儿园和学校,不断地向外界环境展开,青春期急风暴雨式的变化,让儿童产生惶惑的感受,与此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外界的客观世界抽回一部分来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进入再次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青春期自我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关注自己身体形象行他们强烈地渴望了解自己的体貌,如身高、胖瘦、体态、外貌、品味,并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的相貌、体态,注意仪表风度。青春期儿童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对他人的良好反应,体现着自我欣赏的满足感,对某些不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产生极度焦虑。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中学生的能力和学业成绩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感的认识,并逐渐影响着自我额评价,因此,能力和学习成绩是少年儿童关注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的重中之重。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他们认认真真地看待自己个性方面的优缺点,在自我评价中,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挡在首要地位,对他人针对自己个性特征的评价非常敏感。
(4)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在受到肯定和赞赏时,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在受到批评和惩罚时,会感受重大打击,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少年儿童强烈的自尊心事学校和家庭教育不能忽视的客观现实和心理依据。
二、情绪的变化
少年期的身心发展和所面临的发展中的矛盾,使他们的情绪和心境都会出现不平衡乃至暂时性的紊乱,如烦恼、孤独和压抑等消极情绪体验。
1、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青春期早期,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情绪的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较多,到青春期后期,情绪稳定性增阿基,情绪起伏变化逐渐趋缓。
2、情绪变化的特点。
烦恼增多。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梳离而烦恼。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自我中心现象是皮亚杰提出的,描述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术语。幼儿自我中心现象是以自我的感受、自我的认知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认知的现象。皮亚杰是在儿童的认知领域发现的自我中心现象,不是在社会和道德领域内发现的,也不是在儿童对他自己的意识中发现的。
少年的儿童的自我中心性表现与皮亚杰的原意不同,是以人际关注和社会性关注为焦点,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认为自己的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
特点一,独特自我,是一种个人的虚构,是一种一个人的意愿作为独立推理体系的模式。将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扩大化,绝对化,从而将主观和现实统一于自我,而不了解他人为什么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不同。
特点二,假想观众,就是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他们关注自己,同时以为别人也都关注着他,注意着他,都是他的观众,将自己作为关注的焦点,他自我欣赏,使以为人人也都欣赏他, 他自感不足,更以为别人也对她无好感,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都源于自我体验,将自己IDE心境投射到他人身上。
四、第二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2-4岁之间,多在3岁左右,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10-11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期。特征就是反抗心理表现对明显。反抗心理是少年期儿童普遍存下的一种心理特征, 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1、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理念上的碰撞;
2、反抗的主要对象。是父母,也具有迁移性,当某人或某集团成员的言行引发其反感时,便会排斥或否定该人物或该集团的作为,有时因情绪左右,会将是和非一起排斥掉。
3、反抗的形式。一是外显的行为上的激烈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却往往具有突发性, 自己都难以控制,事后会后悔而平静下来,但再遇矛盾,又会以强烈冲突的方式应对。二是,将反抗内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他们不顶撞,对不满的乃至需要反抗的言行似乎置若罔闻,但内心压力很大,充满痛苦,并会将其内化为不良的心境,难以转移。
4、第一第二逆反期的异同。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点,儿童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2-4岁儿童具有长大感,10-16岁具有成人感。不同点,2-4岁独立自主性主要是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 重点是要求行为,动作自主的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对父母过于保护和越俎代庖,要求的独立行为中有许多行为是力所不能及和不切实际的。10-16岁独立自主性是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这种内在需求和对环境的要求是发展性的需要,是必经的,但也由于发展现状的矛盾性给他们带来许多不适宜和不适应,乃至困惑和危机。
5、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逆反期是否较为顺利的度过,能否减轻挫折和危机,对他们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处于10-16岁的少年儿童,这一时期是他们一生发展的鼎盛时期,对外在环境的作用非常敏感。因此,对父母、教师和相关人员如何理解和版主他们既困难又复杂的事情,但必须积极面对这个重大责任。
父母的认识、理解和引导最重要,最经常面对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对他们理解和指导的是父母。父母应注意问题有四个: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正确面对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