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2
习惯
成也习惯,败也习惯。自动导航模式是大脑最方便也是最可怕的一种行为,我犯的不少错都是在凭借习惯与经验开启自动导航的时候。经验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会误导我们。同样,习惯的好坏不一定那么分明,“善择你的习惯。习惯能让你的大脑进入‘自动导航模式’。”这句话的关键就在于“善择”,好好选择养成什么习惯。
觉得自己养成的最有价值的习惯是午睡,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时间段,可以打起精神面对下午的工作。实际上,曾经的很多良好习惯都没有维持下去,虽然有各种习惯养成时间的说法,21天、一个月、100天,但我的有些习惯坚持了一两年,都有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情况难以持续。不给自己压力,这些好的习惯,英语、舞蹈、阅读,我会慢慢拾掇回来。
03
选择
其实我们每天要面对无数个选择,有些实在太小了,以至于我们忽略不计。在遇上这些小小选择,比如内心出现“要不要”的句式,碰到有些事情可做可不做,做了有点多余,不做在当时看似没什么要紧,犯过几次错的我如今都会去做。
这也是我自己建立的一项原则,每一次都选择感觉多余的那个念头,虽然费力,但是可以把事情完成地更牢固,避免疏忽出错。因为每一次大脑让我选择,都是对我的一次提醒,如果真的多余真的没必要,大脑又何必要给我这个选择呢?这也重新建立了我的自动导航模式,给我的程序装了一个补丁。
至于那些大选择,我觉得我们自己实则是知道该如何选的,如果无从选择是不会纠结的。直觉也是大脑整合了无数经验的产物,虽然我们不要迷信经验,但有时候直觉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只有极少的情况,是天平的两端是只能二选一的好,或都是好坏参半,这个时候我就会慢慢思考,收集罗列信息比较两者的pros and cons。
04
错误
我们还是来给工作中的错误分个类吧,大类就是能力范围内的以及超出能力范围的,后者不用多说,是暂时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达到的。而能力范围内工作上的错误,我大体分成三种:惯性出错,疏忽出错,以及忙中出错。
惯性出错,指的是我没意识到的一些不正确的习惯,非常细小,却不知道那是错的,当人们指出的时候,我又清楚知道错误所在,只是固化思维的结果。一旦有人能告诉我,比如一个英文单词的错误发音,就可以很快避免、不会再犯。然而要依靠自己意识到,则相对要难得多,因为这个错误已经养成许多年了。感谢那些愿意指出我惯性错误的人吧!
疏忽出错,我在昨天的随笔中刚好提到,脑中每次响起提醒声,要不要多说一句,要不要现在就联系,要不要备份一下万一电脑坏了等等,每当我忽略这些声音,接下来很可能就是犯错。其实当时并不忙,大脑都有时间再劝自己一下,可惜曾经的自己错过了好几次提醒,屡次犯错以后才改变自己的模式。现在这样的错误就几乎不犯了,只要大脑一提醒我,我就多做一步,哪怕会浪费时间,哪怕对方嫌我啰嗦,但确实补住了牢,羊便亡不了了。
忙中出错,这就是很低级的错误了,多任务模式下,时间紧任务重,就可能出现比如校对过表格仍然有误的情况。就是粗心,这在以前是我工作中很少会有的错误,但是今年的工作节奏太快、每天都是超负荷的状态下,面对一些不熟悉的任务,确实有了几次忙中出错。这在错误本身上没什么好细究的,终其原因在时间掌控的问题上。
这里我总结的还是实干中遇到的小问题,可能还有很多更高层次的犯错,就静待大家的分享了。
05
原则
“像操作一部机器那样进行管理以实现目标。”《原则》一书中,最近我最喜欢这一条原则。它不仅适用于管理公司、管理他人,同时也适用于管理自己如何对待他人,以及自己如何对待自己。
当然这不是全然地把个人当作机器,只是在某个场合,或者某个工作时间段,只保持理性的一面去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当我们撇开感性的元素,找准关键的人和事情的核心问题,很多时候就可以避免扯皮。
而到管理自身的时候,这个原则也适用,我可以想象“我”是自己的机器人,下属,或者工作伙伴,我希望“我”是怎样处理工作任务以及个人生活的?我想要“我”有怎样的schedule和时间管理能力?以"外"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管理自己,会更“公正”一些。
![](https://img.haomeiwen.com/i2987369/e816844a1482dd1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