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开专栏,当时对于万先生的认知停留在:理工男,哈哈哈。抱歉~
在看精英日课之前,阅读过万先生的《万万没想到》,很受启发。得知万先生开专栏,第一时间订阅。由于当时采用的是低标准,随意记取,现在回看,只摘取部分还能读懂的内容。以后要考量,是否需要提高标准,在专栏里,找出一篇来,做重点的作品输出。以下为部分摘取及输出内容:
8月12日
- 精英更多的是一种卓越的见识水平及努力程度。
- 专注 每次只做一件事,同时做几件事无法深入,无法深度的思考。
- 注意力!李笑来的得到专栏反复强调:人最宝贵的就是注意力!你是会被什么牵涉到注意力的人呢?
- 干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价值。尽量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 一群人要互相配合,把一件事情给做好呢?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8月13日
- 不要因政治上的内容跟人产生争论,因为会产生很多情绪
- 针对公共议题的观点之争,不急眼。
- 政客看似实实带感情,其实哪里都不带感情。
- 精英,现代人是复杂的。一个人能看到很多面,只关注这个人最有价值的一面。
只要在该对的地方对,就OK啦。 - 求同存异。就是不把人贴标签,划分阵营。
8月14日
ETHIC,伦理,职业道理,是外部社会对你的行为规范,是可以形成一套有明确条文的规章制度。
MORA,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我想在多大程度上做个好人?我怎么做才是正义的?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正义的呢?规章制试匡扶住的就可以被称做道德吗?
自认为自己是好人,其实并不是的,是否有呢?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不是么?
8月15日
- 不要吹嘘自己,要夸赞别人。2.最高境界:有本事没脾气。
- 做谦逊没脾气的人,是否有利于成为大人物呢?
- 设法突出自己——如果你想脱颖而出,去做大人物。
- 谦逊是人的本能,甚至是一种冲动:我们天生不愿意做那些会让身边的人不喜欢的事。
- 要敢于向人提要求,特别是地位比你高的多的人提出要求。
- 最好的求助,就是让人给出建议。
方式有二:1,寻找与对方的共同点;2,不惜打破规则。
这一点是在,我不敢开口之时,如果开口,其实能肯定的是:你的资源是充足的,只要你开口讲出来。 - 人,倾向于谦虚低调,不愿意张扬。其实“让人喜欢”是一个被高估的素质。
我做事情的前提是让别人喜欢,现在渐渐不了,现在渐渐变成了,我在累积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价值感。 - 想要上位,只有一条:不要畏惧是否会被别人不喜欢,只在乎高层怎么看。不然只会越活越平庸。去做一些让自己畏惧也让别人畏惧的事情。了解人性的本质,就是向权力靠拢。
- 记住重要的一点:
别人喜欢与否根本不重要!成功的本质就是愿意付出代价。
别人不喜欢你,也许就是你在获得成功过程中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又想要别人喜欢(安全感)又想在不被人非议的情况下,获得成功(成就感)
哪有可能两者都给你。那这时候需要衡量的是:
你更喜欢哪一种,perfer to,相比什么,更喜欢什么。相比什么,更期待得到哪个。
8月16日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他奥运精神。
什么是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
更原始的是因为:他们想要激发竞争中的野性和取胜的欲望。
他们是为了参加比赛,他们是为了赢。
更进一步,是为了挑战自我,是为了争取胜利!
是不是可以激发出自己赢的基因呢?
世界普世的规律就是如此。规则亦如是。
所以没有必要抱怨什么,当你抱怨的时候,不是说你没有被人发现,而是说明:
你的能力还不足以达到你的要求。
8月17日
表现出热情,别人才会相信。
你要表现出,你充满着热忱,对你所做的事情,充满着期待与渴望,表现出老子很牛B,你们要听我的想法,我是要来改变世界的。
这样的心态,才会对他人有所感染。
passion,你要有这样的热情,才能调动起他人的热情。
你要有伟大的梦想与情怀,才能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存在,被你“忽悠”,被你打动。
passion,万维纲做的解释是:核心的自我认同感,这是一个伟大的驱动力。
善于挖高与提高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点燃你内心的激情?
8月18日
做事时,要公平,这样才能获得权威。而不是朝令夕改,全凭心情。今天这样做,明天那样做。这个公平其实很难,有时候你掉进去了,反而不自知。
8月22日
作者提到了一个实验,叫做棉花糖试验,这个试验曾经在少有人走的路和其他TED视频上讲到过,意思即:自律,延迟满足感。
因为你要考虑长远,要有长远的打算,知道未来的果实更加的丰硕,所以不去碰那颗糖。
而作者通过一本书的介绍,给出了更加详实的解说(现在我不太喜欢用答案这个词)答案的意思是告诉你结果,戛然而止的意思,而解说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这本书叫《理性动物:进化让我们比想象的更聪明》,书里提到,说进化心理学有个生命史的理论,每个动物一辈子只干两件事:积累和花费。
而不同的动物有着不一样的策略:
快策略:很快性早熟,大量生育,很快被杀,寿命很短。
慢策略:花很多的时间积累,生育很少。
同样,人也是如此。
不在稳定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会很早的结婚生育,然后同样吸引“快策略”的人,
而在稳定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青春期来的晚,结婚生子晚,寿命更长。
如果棉花糖实验在“快策略”家庭里的孩子里做,他们好不容易得到一颗糖(或者一个机会)他们会有长远的打算和规划吗?如果现在没有享受,不可预知的未来,他的糖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还不如享受当下,即刻吃掉。
如果一味的只指责孩子或者用这个实验来得出唯一论点:推迟享乐的好处,并不是非常完备的。作者就指出,推迟享乐,不仅跟孩子性格等有关,也跟环境有关,而且能迅速的适应这个环境。
理论只是理论,每一个理论的论据和论点,都有其局限性,不能因此而禁锢住自己的想法。
自由意志是什么呢?自由意志是清楚自己背负的,还能心甘情愿的悦纳背负,并且最终甩掉它们。
8月23日
从总统的任期上得出的结论是:平时要无为而治,关键时刻做出紧急应对。
像不像是说领导呢?平时可以显现不出你来,但关键时刻,你要指挥得力,应对有效。
有的时候,真的,可能要把很多事情归因至好运气,我们不可知的运气,或者就是给你带来一些好运的呢~
接下来,万老师又得出一个推论:
一个好的领导者对于公司的业绩影响其实是有限的,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重要。
接下来的推论二是:
好学区房价贵呢?因为家长本身就有能力赚钱,并且重视教育,所以会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得出的结论,从大面引申,慢慢过渡至教育,我很喜欢这样的方式:
1,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虽然并不能自证逻辑循环,可代表着,家长是孩子言传身教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父母的以身作则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被家庭教育影响了整整一生。
2,努力为孩子打造一个好的环境,是指,自己要做一个好的父母,而不仅仅是将事情抛给学校,以为学校才是第一责任。
3,也许做为一个家长,做了很多事情,也没有让孩子更有出息,可是不代表着做的这些没有用。相信孩子看得到,感觉得到。
4,无法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稳定低风险的环境,自己的心智达到一定水平,请谨慎生育。
8月24日
GTD——设定长期,中期,短期目标,定期检视执行情况,做回顾复盘等。
越来越觉得很多你信以为真的都是伪科学,各种伪。人们为了激励你或者自己,编造出的镜花水月。
这本书的推论是(都是心理类的书籍,差别咋就那么大咧): 人们制定目标,是有这样的心理需求。而太快太猛的去追求这些目标,会造成效率低下,内耗,纠结,反而无助于目标的达成。
山就在那里——目标就在那里,你怎么样过去呢?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来自喜马拉雅的攀登者,他们做了很多的准备,哪怕天气恶劣哪怕身体不行,为了目标的达成,必须去,然后就DIE了。这些不顾一切登顶的人,其实就是一种身份认同,自我身份的认同。
从我的语系理解,这些人为了达成自己的那份认同,或者为了让别人看到他对于目标的坚持,不管不顾。
这里我想到了一点,当然,是从我这不成熟的判断里得出来的:他们是不是真的热爱自己的目标?还仅仅是为了作秀给他人看的目标? 心理学家说:有些人重视目标,是因为他们惧怕“不确定性”。
当生活有了明确的目标时,你一切都可以按照这个目标展开,可以制定详细的计划,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你可以忽略一切与这个目标无关的东西,外界财怎么动荡都与你无关。这是一种什么体验呢?你的感觉会特别好,觉得生活特别充实,每天很有干劲。
我想了一下,自己每天写成功日记,很有成就感的时候,多来自于制定了目标,完成的时候,这种满足感让我觉得自己很成功。
当然,作者并没有否认说,制定目标是不对的。
他认为有害是因为:
1,可能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忽视危险。
2,有人可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犯规作假,不择手段完成任务。
3,目标一旦僵化,这个人就会变得固化,不知打破。
比如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销售目标,作假;比如运动员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吃禁品。这都是有可能的。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我每天会受到很多的心理暗示,有的心理暗示之所以对我有用,因为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哈哈哈哈。
设定目标之后,正确的做法是:见机行事,随其自然,没有机会就不要硬做,机会来了就大干。
像不是当时永澄老师一直给我强调的:弹性的意思呢?目标在这里,我不是要一味的死命达成,而是想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去达成。如果达不成,怎么样算接受(尽力而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好像并不是一挂的鸡汤)
作者的论点:
1,人生要有一个大的努力方向,但不应该给自己设定特别具体的硬性指标(房车等经济类的除外),要考虑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样随时的应对机会和挑战
2,决定做一件事情时,先别想成功是多大的成就,先想想如果失败,损失能不能接受。
万先生的观点:
人生的常态是啥: 1,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 2,就算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忽然就想到了以前整天诚惶诚恐的自己。我离那个自己又远了一点,再远了一点。
万先生同时提到项目管理的思维:就是大局出发制定目标,再一步步细化,组织实施。 我在做活动时也是用简单入门的项目管理的思维,可我同时在几次的活动中,都会留有一些空间,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当然,这是后续说的,当时可真真是全力以赴的样子)
拥抱不确定性,因为未来永远不可预知。
8月25日
自恋,我觉得自卑者也算一种自恋。因太看重自己,对于外界的一切都如惊弓之鸟。
这两个专栏(李笑来与万维纲对于我来说)真的就是挖掘自己思想的一个过程。
原来我是怎么想的,他们是怎么想的。咦,好像不太一样,对比一下,清理一下。有新的观念填充进去。
作者列举了两种自恋:
1,浮夸式的,抓住一切机会吹嘘自己。
我想到了于小戈与麻宁,当然,这也是他们在社交帐号上表现出来的样子,对于他们真实是否如此,我并不知晓。
2,容易受伤式的,自己有很多敏感词,别人一个不经意提到他就很受伤。
这就是我上文所提到的我所认为的“自卑也算做自恋的一种
自卑也好,自恋也好,这些心理是正常的吗?特别是浮夸式的,是自信吗?还是因为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所以妄图通过这个来展现自己?
科学家有一个研究,说大脑前部内侧前额叶皮质有一个小区域,这一个区域活动代表人正在想自己。更深入一些,叫做腹侧纹状体,代表喜悦的回报,说明人感觉良好。
连接起来,代表着:我一想到自己就高兴
那这个代表:自信吗?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两个区域的连接度越低,自恋程度越高。
我记得尼采说过,我们离自己太近了。我时常想到这句话。
我们离自己太近了,所以看不清楚很多东西。很多东西都是自身的经验判断得来的。谁又知道自己的经验是对是错呢?
自恋狂的症状,其实就是自信程度太低,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注,希望别人的肯定能给自己带来自信。
在人前谈自己,是生理冲动,被他人看到自己曝露的生理冲动,多不礼貌啊。哈哈哈哈。这样想想,是不是就不想再过多的谈论自己了?
8月26日
人工智能所谓何事?
有一台机器阿尔法把围棋大师李世石打败了,是用数据算出来围棋大师会怎么走。这样看来,人工智能似乎已经拥有了人类的智慧。
我几乎从未想过,人工智能会离我的生活如此之近,我总是把这些当作新闻一般去看待——当新闻的意思是:看完就忘记了。
现在有一部分精力投放至价值,财富上,自然也就看到了之前很多没有关注的点。
比如钱,比如相对先进的科技,比如自由成长的环境,你的所思所想。你的关注点真的会变成你所想成为的人呢。
说回到这一篇的主题:
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有啥?
作者提到: 人性化。
人性化到底是一个什么东东呢?我们在某些决策时,是要遵循大数据,还是要基于自己各种经验智慧等等的心理化判断(这里已经有理性的成份及数据的成份在里面,只不过人比机器多了一些人性化的成份)
作者的总结是:
人本质上是个社交动物,有一种偏见:喜欢过高评价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行为,而对抽象数据不怎么买帐。这种偏见,其实是会带给人类工作机会的。
作者是从如果人类智能出现,还会不会有人类工作的机会这一角度去做的分析,即人工智能会取代很多人类的岗位。虽然有些耸然听闻,其实这一天早晚会到来的。人们都有一种紧迫感,如果我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我能去做什么工作?
得出了几点结论:
1,最重要的决定是由人做出的。
2,我们无法给出人工智能明确的目标,有些事还是让人自己解决比较好。
3,更重要的一点,我们更愿意跟人打交道。
所以,你跟人工智能的优势就在于:人味儿。
什么是人味?
有效的社交是人味。做一些机器所不能做的事情是人味。
人人都有社交需求。作者举的几个例子我很感兴趣:
1、在医院里,人们是相信医生还是机器?
答案是医生,哪怕机器更精确。
2、一个姑娘跟聊天机器人聊出感情了。
3、一个男生做电脑做测试做哭了。
----以上的第2,3条从某个侧面说明,机器也能懂人的感情。再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人多么需要感情的慰藉。
如何让自己更加人性化呢?作者给出几点建议:
1、跟客户建立个人关系,不要只谈利益
2、衣着打扮,说话语言彰显个性
3、一个团队要有私下的个人互动,要有化学反应
4,作报告不要把数字直接摆在别人眼前,得发挥想象力
5,逢年过节给群众送温暖
6,关键时刻站出来调动周围人情绪
7,出了事主动承担责任
8,表态支持你支持的人
9,发现别人身上的亮点,互相吹捧
…………
8月27日
1、关于写作短文:
写短文三原则:
focus主题明确
wit文章有智慧
polist打磨文章,用词精挑细选,反复修改。
同时真正的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越是看起来自然的东西,越是需要人工反复的打磨。
2、关于做某事的热情与事业的区别 (这一大段话都需要打出来)
在更高级的层面上,往往不是人去选择事业,而是人被事业所选择。你可能很长时间无所事事,有一天突然遇到个什么事情,就好像有个使命在召唤你,你觉得这个事儿非干不可,你就算找到了。
常理来想,我们应该先看看自己手里有什么技能,再看看世界上有什么位置,然后匹配一下选择个什么职业。但实娶老婆,考察那些有所成就的人,他们更多的是被事业所召唤。为了干成这件事儿,需要什么技能就去学什么技能,需要改善性格就改善自己的性格,需要克服弱点就克服自己的弱点,千方百计非得做这件事不可。
不要问”我想干什么“,要问”哪里需要我“
我猜,这可能是因为每个人都是高度可塑的——世界发展到什么地步,需要什么事业,这我们左右不了,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愿意克服弱点改变自己,有这么一个修行的态度,才配得上去干大事。
3、强力研读读书笔记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两点:
1,你的标准决定你的人生
2,知识的六个层面,了解,理解,使用,应用,评价,创新。
我总以为自己是已经理解,其实仅仅是了解。
- 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注意:这里一定要能看出来作者的逻辑脉络。
阅读是理性的思考。要去分析,去沉思默想。 - 带走书中所有亮点
- 分析脉络时要忽略故事,分析完之后再把故事带走。
- 大量自己的看法心得
强力研读是一种主动式的读书,要写下自己的评论,并用统一的标识做标记。读书时偶尔想到的灵感想法,都要记录下来,这是非常有用的。 - 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它或者文章的联系
如果你对一个新的知识敏感,并且经常的碰到它,那么抓紧记录下来,并整理一份笔记。读足够多的书和足够多的好书。 - 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
好书要读两遍,第一遍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是为了跳出来。
笔记不是书评,不是为了公开发表,可以完全专注于意思,不必关心文笔,记得你是为自己的智识而看。
8月29日
开户作者有一个很好的释义,是关于企业家与企业主的。
企业主是指你自己做生意,哪怕你垄断了部分资源。
而企业家,涵盖的面比较广,必须要有点什么,比如企业家精神,或者企业家思维。
既然有企业家思维方式,对应的就是雇员的思维方式。
雇员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
对身边不合理的事物安之若素,混混噩噩。
对现状不满,也就抱怨一下,照章办事,推诿责任。
而企业家思维,就是对现状不但不满,而且不服,不管别人怎么认为的,我认为这事不应该这么办,就得改变。
写到这里,其实应该称为:主动思维,被动思维。
主动有源源不断的想法,这是企业家创业的核心。他们会冒很大的风险,但他们非常自信,非干不可。
他是想象了一种不同的可能性。
这是概念,我曾经听自己的老板讲过,叫做:你想要一个东西的办法就是,你已经站在那里了。
我并不是非常肯定,他拥有企业家思维,因为离的太近,我无法客观的评价他。
作者提到:社会的新发明是被发明了两次,一次是由企业家想出来的,一种是工程师做出来的。企业家是替消费者决定他们应该要什么。
这个听了就很燃呢。
同时作者也对企业中的人做了划分:
20%的人是非常懒惰的,他们彻底被动,
10%的人是天生企业家,他们主动提出各种建议
70%的人是雇员。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只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观点,具体怎么样分辨,怎么样操作,都没有指向性。
其实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有一些企业家思维,这个企业家思维是指:积极主动。
有时候,你要想想,是不是太给自己设限了,所以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高风险型的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