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这部电影看完有一段时间了,早就想写点什么,但由于各种年底太忙的借口一直拖到现在。
说实话光看影片名称我是不会去看的,总感觉名字起得莫名其妙,但是看了电影评分以及得知这是一部被雪藏了五年的电影后,还是忍不住在影片下线前跑去电影院刷了一遍。
《狗十三》:我们终究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整部影片特别特别的压抑,就像是在看隔壁家的日常生活琐事,没有惊心动魄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吸毒酗酒早恋堕胎离家出走这些欧美青春剧里的离经叛道,就是一个青春期有点小小叛逆的小女生如何成长为乖乖女的平淡故事。
走出影院,我的观影小伙伴毛小兔说没看懂,不知道导演要表达什么。真好,就像有影评说,如果没看懂那么恭喜你,说明你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有爱的原生家庭,没有经历过这些成长的痛苦和纠结。但很不幸的是,看完后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为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现在或许还有未来的样子。
一、这都是为了你好
“这都是为了你好”,多么熟悉的话语,从小到大我们听到耳朵都起茧了。女主角李玩是一个13岁的初中生,父母离异后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家对她疼爱有加,爸爸为了缓和跟她的关系买了一只小狗送给她,李玩给小狗取名爱因斯坦,电影就围绕着爱因斯坦走丢后,因为找狗的问题,李玩跟全家人的矛盾不断升级而展开。
爸爸为了李玩好,给她买狗哄她开心;爷爷奶奶为了李玩好,瞒着她爸爸已经跟继母又生了一个弟弟的事实;继母为了李玩好,在狗走丢后又找了一只差不多的狗来冒充爱因斯坦;全家人都为了李玩好,不允许她再找狗,强迫她承认冒充的狗就是爱因斯坦。甚至在大家都无法理解李玩疯狂找狗的行为后,因为李玩一气之下推倒爷爷导致爷爷脚扭伤,爸爸忍不住暴打她一顿后仍然说“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正值青春期的李玩是有点小叛逆,尽管家人阻拦不许她找狗让她很伤心,但是她推倒爷爷肯定是不对的,然而这样的结局本可以避免,李玩不顾一切的半夜找狗、甚至出言不逊,并不是责怪爷爷弄丢了狗,而是因为家人无法理解她的伤心,不但不帮忙一起找狗还不允许她自己去找,最后还强迫她承认爱因斯坦已经找到了,这让她由伤心变成了愤怒,为什么家人永远把她当成三岁小孩来糊弄呢。李玩需要的仅仅是家人的共情而已,并没有想要跟全世界作对。
“当我浑身是刺的时候,并不是想和你作对,只是希望你能够找到我最柔软的地方,轻轻抚摸我。”
二、等你大了你才知道爸爸是为谁好
中国的亲子关系大多如此,父母总是以爱的名义,要把子女培养成听话和懂事的孩子,“你要听话”、“你要懂事”、“你不要早恋”、“你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你要早点结婚生孩子”……唯独没有“你要开心”。
是的,父母为了让我们不要淘气,总是想尽办法要我们学会听话,能哄就哄,哄不过来就动手打,打一次还不听话,多打几次自然就会听话了。
李玩从小也是爸爸和爷爷奶奶的宝贝,就像爸爸说的那样,即使想要天上的星星都恨不得摘下来给她,但是李玩非得要一只走丢的狗,于是爸爸忍不住动手打了她,打到她低头认错再也不敢,从此李玩变乖了,再也不提狗的事情,并且好好学习,就连最讨厌的英语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只是她的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在被爸爸打后,她仿佛突然明白了这个社会的规则,家长就是绝对的权威,不管对错,都得服从。
也有人说,李玩的父亲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不这样管教又能怎样,最后李玩还不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保送了最好的高中,这应该是成功教育的典范呀。
不可否认,李玩的父亲确实不容易,他要李玩认真学习没有错,要李玩给爷爷奶奶道歉也没有错, 但他却从来没有站在李玩的角度考虑过。说好要带李玩去看科技展,但在饭局上为了博领导开心不肯提前离场而错过了展览;为了自己的面子,在跟朋友吃饭时,让李玩把牛奶变成红酒一饮而尽;最残忍的是,明明知道李玩爱狗如命,却在亲戚把狗肉夹到她的碗里后,眼睁睁看着她懂事地吃下去。
爸爸对李玩说“等你大了你才知道爸爸是为谁好”,李玩终于变得很懂事,很听话,听话到连爸爸都看着不忍心了,李玩在吃下那块狗肉后彻底“长大”了,以一种让人痛心的残酷方式迅速长大,就像电影海报那句宣传语“被剥落的是天真,而留下的是青春”。
成长,难道就是学会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然后还要笑着说谢谢吗?
三、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
李玩从一个满身带刺的天真小女孩,逐渐被磨平棱角接受了这个社会的残酷,她在电影里不止一次说过“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这句话从一个13岁小女孩口中说出来,没有痛心、没有悲愤,而是觉得胸中一阵憋闷。
家人用来冒充爱因斯坦的第二只狗狗,在李玩跟它产生感情后,因为受到弟弟的捉弄而受惊,被爸爸送到流浪狗收留站后,绝食而死。狗与人的交往中,狗尚且能够充分考虑人的感受,对主人忠诚至死,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为什么人就不能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呢。
我们带着面具生活、不敢挑战权威、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对讨厌的人说着恭维的话……
我们的父母一辈是活得很压抑的,因为社会大环境如此,教育出来的我们这一代,虽然也有过抗争,但总体来看也还是压抑的一代,我们想改变但终究也还是无法改变,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最可怕的是,我们的下一代是否还是会被教育成压抑的一代?
在教育下一代这个问题上,我们总是逃不过曾经受到的影响,就像电影里李玩的弟弟,全家人都把他当宝贝,当他用棍子打到奶奶时,正想责怪,在他一阵大哭后,家人马上改口“孩子还小不懂事”、“宝宝不哭”、“长大就好了”,李玩则坚持“弟弟应该向奶奶道歉”。
李玩的坚持是对的,但是没有人理会,因为我们总怕孩子哭,总觉得孩子小不应该跟他计较,但是这样溺爱的后果就是长大了更不会有规则意识,越来越骄纵无礼,于是家长觉得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听话,以致于不得不通过棍棒来使孩子听话,殊不知,熊孩子的养成都是家长从小溺爱的结果。
回到亲子关系这个问题上,到底是要跟孩子成为朋友还是树立家长的绝对权威,电影也没有给出答案,在目前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也许这本来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四、关于这部电影
2018年的国产电影佳作不断,《无问西东》、《芳华》、《药神》、《嘉年华》、《无双》,都是很棒的作品,《狗十三》也是其中之一,这部电影整体节奏虽然很压抑,但却发人深省,只是不明白就这么一部反映中国亲子关系的电影,为何会被雪藏五年?
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多留白的手法,我觉得运用得特别好。印象最深的是李玩跟爸爸坐在汽车上的一幕,收音机里突然播放起姜育恒的《再回首》,李玩问:“爸爸,你是怎么跟妈妈开始的?”爸爸由情绪激动,转为失声痛哭。此处的留白处理很微妙,也很打动观众,虽然不知道李玩爸爸的真实想法,整部影片也没有提到李玩爸妈为何离婚,但是却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李玩爸爸的失声痛哭中,父女二人达成和解,这样的结局也挺好。
《狗十三》:我们终究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