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曾说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而且,许多人上学时都在数以万字的书海中遨游过,享受文字带来的知识的成就感!然而工作后,我发现大家几乎没阅读了,是因为没有时间吗?
“我知道阅读好,可我没有时间去读书”这句话经常从身边的同事、朋友嘴中说起。
有时还会有人喃喃道“我们哪里有时间阅读,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或者在休息的地方……”,在大多数人眼中,“没时间”是不阅读的完美解释。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家的时间似乎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所占据,“996”、“白加黑”的工作模式让人身心俱疲,不想阅读。
可是,如果仔细观察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当一个人说没有时间读书的时候,他一定有时间看微信发朋友圈。他一定有说不完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试想,不阅读会让年底的奖金减少大部分;不阅读会影响自己的信用价值;不阅读会增加自己的疲劳感等等,我提出这样的设想,不是为了和不阅读的人较真,只是想说,当我们总是觉得读书没时间的时候,大多是因为我们觉得阅读没有那么重要!由此看来,“没时间”不能成为大家不阅读的理由!
胡适先生说:“一个人的前程,全靠他怎样利用闲暇时间,闲暇定终生。”尽管“没时间”是绝大多数职场人的常态,但也有越来越多人正从“阅读”中获益匪浅。
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个过程就像一场未知的令人又想要探索的旅程,再深刻地思想终究会抓不住,但你读过的书会深入到你的气质,你的灵魂,你的每一个细胞中。
每天花点时间阅读,这是给自己充电的过程,不少人口中的“没时间”,其实是缺少科学的时间管理能力,又或是没有养成一种坚持阅读的习惯。
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天都是24小时。不是每件事情都要等到有一大块的空白时间才开始做,其实是时间管理上常见的盲点,利用琐碎时间,逐步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才是时间管理高手善用时间的手法。
阅读这件事也是如此,你有没有曾经好奇过某个人怎么有时间看过那么多书?其实他并不是有特别多的时间,他只是懂得利用琐碎的时间。
回想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难道我们是一躺下就马上入睡了吗?我们没有任何需要等待的时刻吗?每次坐公交或做地铁是一直没有位置拥挤到人都无法伸展吗?我们是不是连看微信发朋友圈时间都没有?……
如果还是觉得找不出时间阅读,那就善用时钟吧!开始拟订计划,使用有秒针的手表,以分为单位进行时间管理。
每天起床后,把那些悄然逝去的时间都记录下来,例如在厕所花的时间、吃早餐的时间、离开家门到公司的时间、吃完午餐距离上班还剩下的时间等等。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身边“低头族”随处可见,经常翻看一些娱乐资讯、电视综艺、明星八卦,到头来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知识,时间还浪费了。
观察一段时间的纪录,我们会惊讶自己一天浪费了多少时间。
如果把等公交或搭地铁和阅读结合起来的创意其实很妙。
等公车的时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时间”,不是特别漫长,但是会有点无聊。大部分人打发这些“碎片时间”的方法就是听歌、刷朋友圈、聊微信。
像这样的碎片时间还有很多,排队、等人、飞机延误,如果激活这些时间碎片,合理地利用,你大概就不会经常觉得时间太少琐事太多了。
等人、等公交的时候,排队的时候,就算每次只能看十几分钟甚至才几分钟,把一天中数次这样的等候时间都利用起来,累积起来估计一天能看十多页书。
严格的时间管理将更加了解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有助于养成每日定时阅读的好习惯。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我们会发现,坚持阅读是一种极大丰富和延长我们生命独特体验的生活。
知识社会的来临,需要我们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如果说,在以前,一个人知识的80%是在学校学习时获得,其余则是在工作阶段获得的话,那么到现在则已完全相反了,这就意味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一生的事业。这样一来,寻找一种舒适的方式去阅读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时代的进步,电子阅读很快风靡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手机上阅读电子书,虽说电子书可以降低阅读成本,不过长时间盯着电子设备肯定会影响视力健康。
有些人喜欢纸质书籍阅读,自己也可以选择一些可读性强的书籍阅读,兴趣可以增加阅读行为的可能性。
为了改变糟糕的阅读体验,于是便有了全新的阅读方式——有声阅读。得到APP、懒人听书APP等能够提供一种“随看随听”的阅读模式,将沉寂的“文字”变为鲜活的“声音”,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带来便捷新颖的听书体验。
挑选一本自己想学习的专业书或者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戴上耳机,闭上眼睛就可以随着声音去知识的世界看一看。最让人倾心的是,听书软件支持一键朗读模式,文章“随身”可听。
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他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触动人的灵魂,只有最大效益地利用好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新挑战,没时间”不能构成大家不阅读的理由!阅读跟工作、生活、娱乐并不冲突,相反,它还是其中的一部分。
坚持阅读,重在培养终身的阅读习惯。
本文作者:章裳 90后独立的情感作家、影评人,从复杂的人生中重视每一次情感的外露,深重而悠远。公众号 “青从” ID(RCRM20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