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一直不觉得城里的房子是家,那只是可以容身的一处住所而已。
可没想到,陪读这几年,两地奔波之余,我竟然总会有“从这个家到那个家”的感慨。
自己的房子住了几年都觉得不是家,为什么人家的房子归属感来得更快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温度”不一样。
这个温度,不是气候导致的温度,而是心的温度。
初进城时,陌生感和疏离感让我不把那个城市当做家,而那时候我们两个人上班儿子住校,家里一天没个人,更缺了家的温馨。随后的几年,接连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让那本不温暖的家更是冷如冰窟。
陪读的生活,或许会有焦虑,会有无助,会有看不到明天的迷茫,但除去这些,我们母子两个在一起的日子里,多数融洽、和谐、幸福。
远离了强势的领导,我觉得这个家更自由,更让人放松。
昨天,大包小包回到出租房以后,我问儿子,你觉得在哪边住更舒服?他说这边。其实这样的问题我问过好多遍了,每次儿子的答案都一样。
除去心理上的,居住体验也比自己家那边感觉要好,虽然,这边要爬五层楼,那边是电梯,虽然,这边没有天然气,厨房和洗手盆没有热水,没有浴霸,但这儿离超市更近,离医院更近,离公园更近,离河边更近,这边小区里的春天姹紫嫣红,这儿还有我二舅一家人随时可以串串门聊聊天。
想想再有两个月就要搬离这个家,彻底回到那个家,心中生出若干不舍。
但舍与不舍,人生就是这样的吧,一直向前,这场战争结束,便转战下一个战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