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过从有到无,由盛而衰的过程,自然就有了对丢失的认知。无论扼腕叹息还是淡然处之,内心世界自会有一番暗流涌动。几多思忖,虽不能翻手为云,到也能体察自我意识到层级。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孩子身心健康,似乎除了这个,别的都是其次。可事实又未必。从重视程度来看,我们的焦虑更多来自眼前的成绩单,因为这个看的见,便于衡量孩子处于什么认知水平。其他只能“呵呵”!
昨天,一好友为她四岁的儿子选学区房。纠结着学校师资和办学理念等一系列的条件,一一对比,反复权衡。也是操碎了心的节奏,更让我叹服的,是他对孩子的保护和远景规划,似乎容不得半点耽搁。
她说自己更看重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有没有活动与运动时间?课表上是一定有的。落实如何?那就不好说了。
谁在推动这种运作模式?我想,我们人人都是“始作俑者”走着,走着,我们都成了逼自己和孩子忘记来路,不知远方的孤岛。
丢失的心愿容易在嘴边溜走,还是源于贪心所致。什么都想抓住不放手,忘记自己的能力有限,也忘记孩子的成长无法替代,有许多弯路与规划相悖时,我们真的有勇气面对最初的那份诚实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