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家长烦恼——“孩子老犯错,不批评他,他不知道哪错了,将来会再犯。批评他,怕孩子自尊受伤害,觉得自己不行,自暴自弃。”
还有家长认为,培养孩子乐观就是不要打击他,尽量保护他不犯错误,看见可能的错误就绕着走。这种行为很危险,因为将来不可避免总会遇到些大的挫折,那时会一下子信仰崩塌:“原来世界这么残酷,我其实做什么都没用,还是放弃吧”,一个浪就打倒了。
这是个误区,觉得批评是对孩子的打击,会让孩子没自信。其实批评的好,孩子更乐观。
乐观,并不是坚定的认为,将来一定会更好。相反,这样的人在现实面前容易碰的头破血流,然后自暴自弃,放弃了。
“真正的乐观”是遇到挫折,分析挫折的原因,找出其中哪些是自己能改变的,致力于改变它,努力使下一次做的更好。知道自己犯错误时,有弥补的能力。
“真正乐观心态”不是避免孩子遭受挫折,而是让孩子明白,挫折来临时,我有能力改变它。而且这个乐观的信念,不是父母灌输“你真棒,你一定行”,而是培养孩子客观分析能力。
孩子都很情绪化,顺利的时候,觉得自己最厉害。遇到挫折,又给自己贴一个什么都不行的标签,而且是一直不行,在所有方面都不行。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分析,挫折来了,不慌张,正面反面事实都能看到,采取行动战胜挫折。真正的乐观,是一生幸福成功的最可靠基石。
习得性乐观方法:不要把错误无限放大,说孩子总在犯错,在哪都犯错,你这个人就是错的。而应该把它看成是暂时的,特定场景的,不涉及人格问题的一次错误。孩子才会把这一次错误与其它事情区别看待,只要把这次的错误修改掉,以后就会更好,从而变得更乐观。
1、不要贴标签— 一次错误,和他整体区分开
家长不要说“你总是“,”你就知道”,不贴品质标签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评价做错的事情,限制在一次,一个场景,不关乎人格品质,避免孩子对自己有坏的看法。
例如:洗澡洗半天,扯卫生纸撕碎扔满地,玩洗发水,堵了下水口,地上全是水。以前告诉他,洗澡可以玩水,但不能玩卫生纸,洗发水。。
家长应说:“你今天怎么这样,以前都挺好的呀。你这样浪费是不对的,你自己昨天还说老师教你们吃饭别浪费呢” (√)
→ 指出哪错了,但只限制在这一次,这一个场景,以前挺好,只是偶尔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也知道浪费不对,不是个坏孩子,所以以后在其他场景也不要犯这个错误。
不应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说的从来不记得;就知道浪费” (×)
→ 把一次错误扩大,暗示他不停的在犯错误,不同场景里犯错误,就是个坏孩子。
2、帮助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得出全面的结论— 想法改变,带来行动的改变
觉得体育不行→ 帮助他找到体育行的例子
做错事害怕,等着被批评 →则告诉他”其实他平时不是这样的,其他方面都做的挺好的” (让他看到变好的希望)
例如:体育课,跳绳不及格
孩子回来难过的说:“哎,我体育就是不行,这次跳绳又不及格了。”→ 孩子给自己找了个持续的,大范围的原因
家长安慰:“哎,你其他项目不是都及格了吗?你立定跳远还是全班第三呢,我觉得你可能就是跳绳练得不够,我最近经常看见你们班其他同学在练。”
→ 举出事实,帮他发现他的挫折没那么可怕,不是那么不可避免。(帮他找到一个暂时的,特定场景的非个人原因)
采取行动:制定跳绳练习计划,而且执行。→ 下次跳的更好。 孩子知道这个挫折果然是可以克服的。
反面:不引导→ 觉得“我天生就是体育不好”,干脆放弃,而非努力改变。
3、采取行动 — 体验自己对挫折(错误)非无能为力,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把变好的希望,变成变好的现实。
传递给孩子信息→ 犯错也不可怕,关键是要采取行动,弥补错误。
知道自己在挫折来临的时候,还有弥补的能力,才能真正保持乐观。
洗澡例子:家长:“来,我们一起把卫生间收拾一下吧”。
孩子:“好”。高兴的和家长一起清理下水口,收卫生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