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人们有很多误解,其中之一就是认为中医不懂人体解剖,不会外科手术,擅长外科的华佗只是一个异类。
问题在于,如果中医不懂解剖、不会外科,古人如何得知五脏六腑,如何得知经络,如何发明血管、消化、生殖等词汇等等?
其实,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考古发现,都证实中医有着深厚的解剖传统,也有着不俗的外科水平,比如考古发现中医5000年前已有解剖,3000年前已有剖腹产。
重庆大溪遗址,5000年前古人懂解剖?
上世纪50年代,在重庆巫山县大溪地区,考古发现“大溪遗址”,距今6400年~5300年,其中一具尸骸却让人不解。
这具尸骸是一位30—35岁的壮年男性,被六支骨镞分别从锁骨、肋骨、胸部等处刺入,精确地刺中了死者的五脏六腑(见下图)。
显然,这个男人遭遇了一场酷刑,场面非常血腥、残忍,让人不忍直视,但如此酷刑的背后却又引人深思,因为如果不了解人体,就很难如此精准的刺中五脏六腑。所以,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大溪先民对人体结构已有一定的认知。
楚国叫“楚”,与一次剖腹产有关
作为周代南方大国,楚国为何叫“楚”,连司马迁都没有搞明白,《楚世家》中没有提及楚国国号由来,后世为此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本世纪初横空出世的清华简,其中的《楚居》篇却轻松解开这个千古谜团,告诉世人楚国为何叫“楚”。
周文王时,楚国先君鬻熊的妻子妣厉,怀孕生子时遭遇难产,医生采用了剖腹产的手段,最终妣厉死去,儿子(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荆(荆与楚皆直接得名于荆条之荆)条将她包裹埋葬,为了纪念妣厉,于是楚国后人就称国家为“楚”、“荆”、“楚荆”、“荆楚”等。
造成母死子活的剖腹产技术,水平如何暂且不谈,但能够进行“手术”,还能保住一个,无疑说明时人对人体已有不俗的认知。问题在于,3000年前的中国人,对于人体解剖是不是真的已有不俗的认知,尤其是相对落后野蛮的楚地?事实上,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考古发现,都表明当时中医较为精通人体解剖。
治水的大禹,或许也是剖腹产而出
除了鬻熊破腹取子之外,史书上也有多处记载3000年前的解剖行为,比如以下二例:
首先,相传黄帝时期的神医俞跗,擅长外科手术,治病时多采用外科手术,除体表切割手术之外,尚可做腹部手术。《史记·扁鹊传》记载:“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鑱石蹻引,案扤毒熨,一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炼精易形。”其中的“割皮解肌,洗涤五脏”,是典型的现代外科技术。
其次,《山海经》记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因此大禹极有可能是剖腹产而出。对于这一段话,东晋郭璞注释为“鲸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显然郭璞认为大禹是剖腹产而来的,或许也可以说明东晋时剖腹产并不奇怪。
无论上述两例可信度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商代对人体已有较深的认知了,甲骨文可以证实这一点,比如“孕”字就是妇女怀胎之象形(见上图),“心”字就是心脏的象形(见下图)。因此,商代中医对人体应该已有不俗的认知,楚人鬻熊能够采用剖腹产手术也不算奇怪。
到了周代,对人体解剖就更为精通了,相传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明确提出“解剖”,都有讲述解剖的专门文字,对相关人体的五脏六腑、血管、骨骼等,都有长度、重量、体积、容量的详细测量,其中一些器官名称沿用至今。可见在春秋战国时,在先人探索的成果上,中医解剖学肯定出现了进一步发展。
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必然是逐渐深入的,这些解剖知识一代又一代流传,最终被后人验证、归类,记录在《黄帝内经》等医学书籍中,因此从《黄帝内经》记载的医术水平来看,也可以反证楚人破腹取子的可信度。
关于中医解剖,汉宋时都曾有过大规模解剖活动,从而推动了中医大发展,汉末出现张仲景、华佗(从汉代中医解剖学发展来看,他给曹操开颅还真未必失败)等,宋朝出现一大批涉及人体结构的书籍,解剖成就令人叹为观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查阅。
或许,正是因为古人对人体有着较为深入的认知,所以才有中医曾经的辉煌——探索出当时条件下最先进最合理的治疗手段。换言之,中医体系的建立,不是空谈,不是玄幻,而是与古人对人体的切实认知有关。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宋朝之后中医逐渐不再解剖,以至今人误以为中医体系缺乏解剖学基础,于是由此就不太相信中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