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生命“四次元”说
这世界本无万物,都是肉眼看不见的“能量”。但“宇宙”有“创造”的天性,也传承在这些“能量“中。其中有一类“能量”本体,在岁月的演化中,逐渐长大,有了多层次空间。当层次空间达到四个时,它不仅有“创造”的冲动,“创造”能力也大幅增强——它在第四层次中创造了一个物质实体~“肉身”。
“空间”在“灵学”中也叫“次元”。也就是说,如果把这种能量体称做“我”(大我)的话,这个“我”分成四个次元,从高到低分别为:
自性体次元:“我”的神圣本体,以纯粹光的形式出现;
愿念体次元:愿力、意念,“我”这肉身在这一世要达成的目的;
能量体次元:承载前世遗留的业力、遗传祖先遗传的特质,外显为我们的人格、思想、情绪和感受;
肉体次元:密度最大、振频最低,最物质化、最有感知能力的次元,也就是躯体。
这四个次元互相独立、互相影响,最终都会影响肉体、情绪、思想、行为。
不相信“自性体”的人,是因为肉体与“自性本体”有了阻隔,因此生活起来觉得疏离、孤立,完全感受不到自性本体的宇宙能量。
二、“轮回”说
“自性体”是“我”的“本体”,又叫“灵”。“灵把人的四次元居所,当做它进化的一种工具,灵透过物质感官去修炼必要的功夫,去做必要的人生功课,以便恢复神圣的自性本质。”就像道家的“藉假修真”。
“灵”在“人”的四次元居所进进出出的轮回,每进来一次就带来这一世的任务或功课,每出去一次也带走了这一世所学到的经验与智慧,借由一世又一世累积的智慧,我们的灵性一次又一次提升,这是“灵性进化”的程序。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功利性太强,忘记了来人世的目的,未完成任务,就要再度转化为物质形式(肉体)继续补做功课。(有时肉身经历重大事件,“比如生了重病、所爱的人死亡等,却可能直接导致灵性的觉醒和蜕变,使人豁然开朗,进而积极面对人生”。)
当然,这也符合“能量不灭”的原理。
三、“太一”说
以上是我读书的感受,逻辑很通,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最近我正好在听“喜马拉雅”张宁、言亮的人文通识-哲学篇,其中谈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太一”说,感觉很相似。
“太一”说有四点:
1、宇宙的核心是“太一”(不可言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中叫“善”),它就像光源去照亮四周;但它的光线会随着它的辐射出去的距离增加而衰弱,直至消失在黑暗当中。 “太一”是人精神追求的终极目标。
2、人的精神(灵)是持有万物的力量的核心,而物质呢反而是非存在 。“太一”不是物质,但“太一”是终级基础,然后从“太一”往下一级一级走,就出现了物质。而物质是可朽的,太一是不朽的。
3、人的目标应当是寻求灵魂和“太一”的合二为一。 人可以通过自己精神本性的修炼去追寻、接近“太乙”。
4、什么是“恶”?“恶”就是离“太乙”太远的呈现。就像投一块石头(太乙)到水里不见了,水面泛起的涟漪 ;完全消失的涟漪就是“恶”。
画一个比较图:
似乎很像。当然读书不是去较真的,我们寻求的是书中的一种精神力量。
为什么发正念能清除障碍?因为自性本体的障碍均属低频率高密度的能量,而正面意念本身就是极高振频的能量,具有强大的威力,能以共振的方式带起低频率的负能量,使负念变成正念、使黑暗成为光明。
202011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