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夹门关的面纱》第三篇:诸家源远的血液
第五章 沾光享口福
第一节
进入冬至,人们就开始杀年猪、装香肠、煪腊肉、筹备年货了。这时候装的香肠、煪的腊肉,春分后取下来塞进谷子里,或用油布裹起来塞进冬水田里,或装到罐罐里像覆盐菜那样覆起来,吃个对年都不会臭坏。
没家底杀不起年猪的人家,也陆续开始上街“割年肉”。或多或少地装些香肠、煪些腊肉,免得过年时家里的老人小孩,看到别人家有肉吃寒酸,觉得当妈老汉的拿不住事。
吃肉,是人们吃的最高境界。农谚有“冬至不割肉,枉自世上活”的说法。人们一提起吃肉,心里就会滋生出一种“爱爱”的东西,直往喉咙里涌,涌到口腔里的舌尖上,吐出来的“肉”音就成了“朒朒(ga ga)”,或“朒儿”,或“油大”,或“肥坨坨”。 人们一年难得吃几回“朒朒”,就称吃“肉”为“打牙祭”。吃俏荤菜叫打小牙祭,吃大鱼大肉叫打大牙祭。
第二节
人们遮盖身体的东西,由树皮、茅草、兽皮到丝绸(蚕丝)、土布(棉花)、麻布(植物),再到毛呢、哔叽、羊绒、化纤、混纺、仿皮毛、仿丝绸、真皮、全毛、真丝绸,是一个由粗糙到精细、精致、富贵、豪华的飞跃。每一次飞跃,其过程都极其漫长。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来说,每一次飞跃都要停留很长时间,“恋旧”就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通病”!
许多人穿衣服,常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烂了,弄块布敹几针又接着穿。即使成了新疤盖旧疤的“蜂包”衣,也要破衣补破片,直到自己都觉得“破衣补破片,可惜那针和线;天天都在补,天天都在烂”的时候,才去扯新布裢新衣服过年过节穿。过年过节能穿上一件洗得干干净净、用新布补疤的衣服,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幸福了;要是能穿上一件用新布裢的衣服,就更觉得很了不起,会在人前人后地晃动着,生怕别人就没有看见自己的炫耀了。
人们穿着褴褛的衣衫,整天不停地“背太阳宝过山”,累得“脚板儿子翻”、“两卵不粘大胯”。天不见亮就起床,半夜三更才躺下。周而复始,不停不歇。“活路”一个赶一个,锥(追)得紧得狠,整天汗水泡着,“裤腰带巾巾都没得干的”。筋疲力尽不说,清汤寡水的饮食,肚皮头没得一点油水。整天痨肠寡肚,老是想着怎样才能体体面面地穿上一件好衣服或新衣服,不做活路,还能安安逸逸地耍上一天,吃上好东西,吃上“朒朒”、打上“牙祭”。
第三节
浸透了道佛儒文化的人们,笃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创造了一整套,以尊重、敬畏、报恩为出发点,最终能得到恩惠的活动。如敬天神(太阳、月亮、风、雨、智慧、力量……),目的是希望得到“天时”;祭地祇(山、石、田、土,水、树、花、草,路、桥、船、车、房、门、灶、缸、碗、杯、碟,狗、猪、羊、牛、马、人、谷、果、菜、豆荚、瓜、棉花……),目的是希望得到“地利”;祀人鬼(先祖、先师、功臣……),目的是希望得到“人和”。祭祀都要用好东西,祭祀完后,大家都能沾到光。
为了沾到光、享到清闲、得到口福,就创造与诞生了许多代代相传的民俗与文化。比如,沾土地公的光。农历二月初二,为什么要给土地公张福德“暖寿”?因为“有土斯有财”,土地公是财神与福神的守护神。给土地公祝贺生日、祭祀土地公、就是迎接福祉。这祭祀叫“做迓”,这迓礼叫“头迓”礼。要想发大财,有神保佑,还得有人卖力气,祭祀完后的祭品,就得让下人(员工)沾点光。这顿吃 “朒朒”、打“牙祭”,叫吃“头迓宴”。
腊月十六,是大寒与立春交替、辞旧迎新的时候。回想所获得的财富,主要是土地公的保佑,其次是下人(员工)的努力。这时答谢土地公也叫“做迓”,其迓礼称为“尾迓”礼。答谢完土地公后,请下人吃祭品,席间商人(老板)宣布新一年谁上、谁留、谁下,以利来年再创辉煌。这顿吃“朒朒”、打“牙祭”,叫吃“尾迓宴”。
是商人太贪心,还是下人太想吃“朒朒”?总之,后来商人们 “约定俗成”地都要在每个月的初二和十六“做迓” ,请下人吃 “朒朒”、“打牙祭”。
第四节
春分“粘雀子嘴”时,鸭儿子花花也开了。这就告诉农人,春管、春耕、春种的繁忙时期已经到来。难得休息一天的人们,想沾雀子的光,得清闲、享口福,就“约定俗成”全天放假,要安安逸逸地耍;吃汤圆,不劳动,连地下都不能扫。
说是这天如果扫了地,家中会多臭虫、虱子、虼蚤;如果做了活路,老水子(即老鼠)要啃农具;如果娃娃去上学读书了,老水子会啃书包、文具、书本……总之,什么都不能做,还要吃好、耍好。不管是什么心子的汤圆,对于生活在底层的农人来说是稀罕食品,不是随早随迟想吃就能吃到的。
这天农人耍的项目,主要有“粘雀子嘴”、簪花喝酒、踏青(朝山拜佛)和放风筝(纸鸢)。“粘雀子嘴”就是祭祀百鸟,目的是感谢鸟类提醒农时,希望鸟类不要啄食五谷,祈祷五谷丰登。祭祀百鸟的汤圆,没有心子,比人吃的要小些。农人把十多个、二三十个无心汤圆煮好,用细竹叉扦着插在田边、地坎,说是雀子来吃了会粘住嘴,就不啄食庄稼了。
春分的天空中,飞翔着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空旷的草坪上,奔跑着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相互竞争看哪个的风筝飞得高、放得远。
第五节
农历十月初一,丰登的五谷已经入仓。想沾牛光、得清闲、享口福的农人对东家说,“吃饭要晓得牛幸苦”。这天是牛王菩萨过生日,又称“牛王节”。是“敬牛王菩萨”或“祭牛王”的日子。“约定俗成”这天要把牛圈打扫得干干净净,垫上厚厚的软草,用最好的草和饲料喂牛;不得使用牛役,要让牛在家好好休息,用上等九米(糯米)打糍粑,酬谢牛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
这天,农人准备好糍粑、酒、肉、香、烛、纸线、鞭炮,给牛披红挂彩,把糍粑挂在牛的两只角上,把牛牵到自家田或地边,摆上糍粑、酒、肉,点燃香、烛、纸线,作了揖、放了鞭炮,再把牛牵到水边,让它从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然后取下挂在牛角上的糍粑,给牛吃掉。祭祀牛王菩萨、给牛祝寿的仪式,全部宣告结束。这样以后,牛就会乖乖地听人使唤,耕起地来又快又好,使用起来会顺顺当当。农人和牛一样辛苦,祭祀结束后沾到了牛的光、得到了清闲、享受到了吃糍粑、喝酒、吃肉的口福。
第六节
“牛王节”以后,春官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做准备,游荡在人户间说春了。他们口齿伶俐,触景生情,言春耕农事,恭维祝贺,句句有韵。逐户说春,或送春牛图(因上边附带印着三年的农历,所以俗称“三年早知道”),或送“财神”,直至把主人兜里的钱,说到自己的腰包里,才走向下一家。
说春以打春(立春)时间点为高潮。打春这天,捞脚挽手、装扮成使牛匠(芒神,又叫句芒神)的县长,在每年专设并固定的迎春坪,掌握着犁头把手,高高地挥动着彩鞭,“鞭打”拉着犁头的“春牛”。直打到烂、亮出肚里的“小牛”为止,这活动就叫“打春”。“ 春牛”用竹蔑扎骨架、彩色纸糊身,肚中“小牛”也用竹蔑扎骨架、彩色纸糊身。“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农耕八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以及立冬);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从“春牛”肚里“鞭打”出的“小牛”,如同修新房上大梁时撒下的“童子娃娃”一样,是珍贵的“引子”圣物。许多人争着去抢,抢到后敲锣打鼓地给无儿无女的人家送去“抢肚”。所谓 “抢肚”,就是用抢来的“小牛”,去抢占无儿无女人家女人的肚皮,从而“引”出无儿无女人家的后代来,好传宗接代。
县长“打春”这天,要召集各地春官,到每年专设并固定的迎春坪,开展“说春比赛”。活动结束时,县长要亲自给能说会道的优胜春官,颁发银质奖章和现金奖励。春官的说春活动,个别要延直至春分才基本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