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乡村风情
鞋底板(朝笏)浅说

鞋底板(朝笏)浅说

作者: 桐州一皓 | 来源:发表于2020-05-19 23:01 被阅读0次

    我们老家有一种食品叫鞋底板,也称草鞋板。其实它是一种早点的名字,就是烧饼的一个种类。

    它还有个好听、形象的正式名字叫“朝笏”。朝笏是古时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捧着的或玉或竹或象牙做的一种板子,用以记事,也可以算是礼仪方面的一种用品。

    鞋底板能跟高级物品朝笏扯上关系,在桐城有一个传说,是跟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有关。桐城人称张英为“老宰相”,称张廷玉为小宰相,世称“父子双宰相”。

    相传有一年,老宰相张英回老家桐城,民众夹道欢迎,多有送些土特产的。紫来桥头卖烧饼的,也捧着一捧焦黄色的东西,请宰相收下,声称此物为“朝笏”。虽是烧饼,那长长的、弯弯的形状,真的很像“朝笏”。宰相吃了不住地点头称是,自此,“朝笏”名也就在本地渐渐传开,或称朝牌。

    刚出炉的朝笏,外观嫩黄松软,咬在嘴里香脆可口。朝笏自清朝流传至今,已成为桐城一道具有特色的传统名点。据说城关的少数早点铺还有这种名点存在,多与油条锅为伴,朝笏夹油条吃,更觉开胃舒畅。

    朝笏或朝牌的叫法似乎仅限于桐城城关一带,到了乡下,乡亲们或不习惯这种文绉绉的说法,反而因为朝笏那两端微微翘起的形状很像鞋底,故鞋底板、草鞋板的称谓叫起来就显得更加通俗,更为亲切一些。所谓“乡下灯乡下舞”,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吧。

    老家的街上,记得最早卖这种食品的是我一个小学同学的父亲,街上唯一一个卖这东西的摊点。也许以前有过,只是我不知道吧。零食稀罕的年代,因其好吃不贵的特色,能咬上一口草鞋板就算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了。

    早晨的街上是一天当中最热闹繁忙的时候,也是卖鞋底板的摊点生意最好的时候。住在街镇上的贵族(街上人,那年是那样的高人一等)偶尔会出门买些回家当早点吃,而那些偶尔上街购买日用品的乡亲,在回程的时候也会捎上几块,回家给家里的孩子们解解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曾经站在烤炉的旁边漫不经心的观察过,心里惊叹于操作者的眼疾手快,那手快速的往炉里一伸,又快速的拿出,炉子里可是一直生着炭火的,热气熏人得很。

    烤炉是一个汽油桶改制的,想想应该是油桶内部另外加了一个特制的烤炉,炉子的外壁和汽油桶之间应该填充了一层保温材料,以保证炉内热度的消耗减慢,里面的炭火自然是会随时添加的。

    烤炉的形状是上下较细,中间较粗。下边是出灰口,上边是个不大的的进口,中间凹进去一个大肚子,那里是用于粘贴潮湿面饼的空间。炉火的映衬下,那手的伸缩自如,着实的让人佩服,这功夫怕是一时半会学不来的,初学时期手的被熏烫也肯定是免不了。

    仔细注意一下,就会发现,烤炉的圆圈边上,总是会放着一碗冷水,烤饼的人在手未伸进炉膛以前,总是习惯性的用手背在碗里蘸一下,道理很简单,水能短暂的消除炉膛的高温带给手背的灼热感。

    贴在炉壁的湿面饼,在炉壁和炉火的双重炙烤下,微微收缩起了身体,这个姿势就自然的形成了鞋底板那好看的外观。

    烧饼烤熟了,是不能直接用手去取的,一把定制的铁钳子,形似锅灶边的火钳,拿起手上伸进炉内,在成型的鞋底板那翘起的一角上轻轻夹住,拿出炉内,热乎乎的美食就可以尽情的享用了。

    放凉了的草鞋板虽然口感要差一些,可在孩子们的嘴里,嚼出来的仍然是香甜可口的味道。只是牙齿的工作时间要略长一些,有时候咀嚼也是一种享受。

    桐城周边也有叫侉饼的,指的是同一种食品。

    在外地,偶尔也会在集贸市场上看到有这种汽油桶摊点摆放在那里,一听口音,安徽人,这么说来,它也算是来自安徽的特色了。

    仔细想想, 我好像好多年没在老家吃过鞋底板了,也不知道那卖草鞋板的烤炉摊位是否还有传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鞋底板(朝笏)浅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vh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