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常常会碰到孩子不搭理人、不跟父母沟通、沉默以对或者勉强敷衍,甚至关起门来不理人的情况。这个时候会让人不舒服,但是逼问孩子,又会让关系对立。
一、理解自己(父母)的压力
这种情形给我们的压力源同样是一种被拒绝带来的失控感,再加上会脑补很多平时很担心的情形,去猜测种种各种各样可能的原因,也是平时担心的种种情况,遇到了什么困难和麻烦?陷入了早恋?等等。另外,孩子的沉默让我们感到跟孩子的沟通不良,怀疑到跟孩子的关系不好也是对我们的伤害。被拒绝和失控、脑补加重担心、怀疑和否定关系,这三种都会让我们感到压力和不舒服。
二、理解孩子为什么沉默
主要和常见的原因:
1. 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明显,这是成长中的分离趋向;
2.跟家庭互动有关系,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更多是被质问和被训斥,觉得没有对话和沟通的空间。
三、共情的沟通
先顾心情,再讲事情。共情的沟通更有效。共情有着大脑的生理基础,那就是大脑的腹外侧前额叶(右耳朵上边、天灵盖下方的交汇处)跟负面情绪有着很大的关联:当前额叶这个地方开始活化,负责生气的杏仁核这个地方就会开始冷却下去,前者活化的时候,情绪可以开始缓和。
如何让这里得到活化呢?神经心理学研究的答案是,精准情绪命名可以帮助做到,这是共情沟通里最重要的元素。真正的精准命名是要回到情绪的底层,情绪的核心,需要深层理解,把情绪的脉络情境拿来思考。要层层深入。
比如,妈妈说,“你每次都说要收拾好屋子,每次都还是乱七八糟的!”表面是抱怨和生气,背后是有无力、失望、期待落空的挫折,等等。孩子说,“她每次只会叫我收拾屋子,问都不问就进我房间 ,好像抓贼一样!”表面也是生气式抱怨,深层是被看低、被怀疑、被不信任,是委屈。
如果我们能够精准的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够说出对方的情绪,便能缓解这些负性情绪,争取到沟通的空间。
四、沟通句式练习
在孩子沉默、生闷气的时候,可以尝试以下的句型:
“我知道你现在很XXXX......(共情,情绪的描述),是不是因为......?(站在孩子角度的理解)”
如果一时觉得尴尬,也可以不急着正面对孩子说,而是守在孩子身边,自顾自地、比较柔和地说,让他听到。当你比较精准地描述了孩子的情绪,孩子觉得被看见、被理解,就会放松抗拒的状态。接下来,我们可能说,“我知道你需要时间平复一下情绪,如果准备好了,愿意的话,可以跟我讲讲,或者你需要我怎么做,让我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