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掌握了行胜于言的赞美方法。在学习使用言语措辞表达赞美之前,我们先来理解一句至关重要的话,它来自心理学家的一个洞察:“每个人毕生都在追求的是被看见。”是的,每个人。没有例外。
你可能会说:“我就挺喜欢做幕后的。”不,你依然追求被看见,只不过你期待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你不喜欢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但你可能希望自己的名字在大屏幕上展示;你不喜欢在会上发言,但有人关注到你的投入和工作,你的心里还是会暗暗窃喜。虽然方式不一样,但我们想被看见的心愿是一样的。
记住这个观点后,你就会意识到赞美的本质是告诉对方:“我看见你了,我看见你的好了,我看见你跟别人不一样了。”只要你的措辞能体现这层意思,你的赞美就是有效的。
进一步把赞美拆解成公式的话,它是由以下这些动作组成的。
赞美=打追光+轻轻地+深深地+常常地
动作一:打追光
先来说打追光。我想请你调动形象思维,想象一个场景:
你是一名灯光师,身处黑暗的剧院里,要用手中的追光灯找到那个与众不同的人,啪地把追光打在他的身上。一道明亮的光束落下,这个人马上就会意识到你看见他了,他也被其他人看见了。那个瞬间,他感受到了周围期待的目光和自己身体里蕴藏的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展现出更好的自己。
这是你作为一名灯光师的价值所在:把“赞美的光束”打在人身上,让他被看见。当然,你需要面对一道难题:“不同光线所呈现的效果不同,如何才能准确地将适合的光线打到不同的人身上呢?”
在赞美中,我们打追光时也面临同样的难题。
比如很常见的夸美女。你认识了一名女演员,想给她打追光,于是夸她真好看。对方心里想:“这还用你说,我有好几千万粉丝,每个人都夸我好看。”当然,还有人会这样赞美:“你真自律,坚持锻炼身材,保持得真好。”这束追光也有可能会打偏,因为如果这位演员想要维持,怎么吃都不胖的人设。那里的赞美就变成了讽刺。到底该怎么办呢?我来介绍两个打追光的技巧:
技巧一:发现差异
把追光打到极致的例子,来自作家亦舒。她评价演员林青霞的一句话,穿越30年成为经典:“一个女孩子美成这样子,而她却完全不自知。”亦舒不仅赞美了林青霞好看,更重要的是她赞美了林青霞身上差异化的特质——“美而不自知”。其中隐含了一个价值判断:和其他每人不一样,林青霞不恃是美而骄的。
这就是打追光的第一个小技巧:赞美要观察差异,发现对方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把追光打在那个位置,赞美才是有效的。更重要的是,这个差异不是对方与你之间的差异,也不是对方与范范的普通人之间的差异,而必须是对方跟他自己所在群体之间的差异。
回想一下,我们上学时是不是遇到这样的场景?学霸考了个90分,在那里难过。这时候学渣跑过来赞美:“哎呀,你已经考的很好了,你看我才考了60分。”话一出来,即便学霸嘴上不说什么,心里一定不屑地想:“我能跟你比吗?”
跟谁比较差异很重要。上文提到亦舒夸林青霞美而不自知,这是赞美她和其他顶级大美女之间的差异。可以说,这道追光把她最美的一个角度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日常生活中的赞美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结识了一家大集团的CEO,想赞美他水平特别高,低水平的夸奖通常是毫无区分的“张总,您水平真高。”而我们通过上面的学习,知道了要把追光位置找准。你可以这么说:“张总,您看您这么大领导居然还这么重视一线工作,每个月还要专门抽时间来工厂看看。”
只有把光打在对方和他所在群体有差异的地方,才算是夸在点上了。相反,没有将对方和其所在群体对应起来,赞美就很容易闹笑话。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张总只是一个小领导,深入一线就是他的本职工作,你这么说就不是赞美,反倒成了嘲讽。
我们反复强调打追光要找准差异,所以很容易联想到赞美的禁忌,就是追着对方和别人的相同点大肆夸奖一通。比如跟初次见面的女生说“我一朋友跟你长的特别像”,这种试图在女生之间建立起联系的赞美方式,至少会得罪其中一个人,更有可能一下子得罪两个人。
技巧二:照亮行为,而不是照亮禀赋
来看另一个技巧,比如你夸一个同事:“你真聪明。”大家都会觉得这样说不合适。但如果你夸他的行为:“这个项目竞争这么激烈,你居然把它拿下了,一定是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对方听了就会觉得很舒服,觉得你很懂他,还觉得你看见了他的努力。
如果你看过心理咨询师陈海贤的作品《了不起的我》会知道成长性思维和僵固型思维这堆概念。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人们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能力的成长;而僵固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能力取决于天赋,天赋是固定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过去这个概念更多用在教育孩子上。表扬孩子聪明,孩子就不愿意再接受更难的挑战了,因为他要努力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但如果表扬孩子努力:“你今天真认真,这个题这么难,但你能坚持死磕半小时,真了不起。”孩子就没有了证明自己的包袱,未来遇到更难的题,他也愿意投入时间做更多尝试,这就是成长型思维。
在成年人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夸同事聪明,某项天赋高,其实相当于在说你解决这个问题是应该的。赞美行为则不一样。行为是每个人自己后天的努力,而且是在观察之后才会发现的,更符合被看见的需求。
不过,在观察和赵亮行为时,你要提前判断一下对方是不是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被看到。比如读书的时候,我们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人,明明前一天晚上熬夜刷题,但不希望别人知道。他会说:“昨天那部电影好无聊啊,看得我八点就睡了。”这个时候我们跑上去说:“你好刻苦,我昨天在你们楼下看到你的房间,一直亮着灯。”
这是存心跟学霸过不去。
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赞美,实际上是用追光灯照亮差一点,照亮好的行为。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赞美的价值,而是不好意思使用赞美,担心被人认为是巧言令色。尤其是当众赞美领导,更怕别人觉得自己是在拍马屁。
确实有这种可能性,但我要提醒你,这种情况下,你要做的不是不去赞美,而是找到合适的赞美方式。
因此,我们还要接着讲赞美公式的后半部分,也就是实施赞美的动作要领。总结一下,就是九个字:轻轻地,深深地,常常地。
动作二:轻轻地(赞美)
来看轻轻地赞美,意思是赞美的表达一定要简洁,不要给别人造成负担。
举个例子。向同事表达赞美最佳时机,就是在擦肩而过的一瞬间带上一句:“张老师,您昨天的发言我收获特别大。”对方回你一句:“谢谢,有用就好”。到这里,赞美和接受赞美就迅速闭环了。你不能把人堵在路中间,给人一顿点评,不仅对方觉得尴尬,经过的人也会认为你很讨厌。
当然,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赞美能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还可以找出我们在破冰一节介绍的技巧,事后用邮件或者微信来表达赞美。或者在参加完对方的活动后发个朋友圈夸一夸对方,看到一定很高兴,也不会感觉是什么负担。
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异性的赞美一定要轻。假设一个男性领导夸女同事说:“这条裙子很好看,显得你身材真好。”虽然可能是出于善意,但还是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异性之间的赞美要足够轻,甚至降低到无性别的程度。比如你可以说:“你今天状态不错,很精神。”这就是不体现性别特质的表达。
动作三:深深地(赞美)
再来看深深地赞美。它不是说赞美的言辞要多深邃,而是要表达对方对于我们的影响之深——我由衷地赞美你,因为你的优秀深深地影响了我。
刘擎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也是得到APP上西方现代思想课程的主理人。很多“得到”同学都很喜欢他,包括我们同事在内。刘老师,来我们公司时,很多同事都会围上去赞美他:“刘老师,我特别喜欢您的课,您讲的真的太好了”。
这是深深地赞美吗?按照我们前面的介绍,不是。假设你遇见刘老师,你打算怎么赞美他?
我先说说我的版本:“刘老师,您的这门课对我帮助特别大,每次我和那些重要人物打交道,我都会送他们一门您的课。他们收到这份礼物都非常高兴,还会跟我交流学习心得,表示收获很大。感谢您的课程,帮我完成了很多艰难的社交任务。”
这不仅仅是赞美刘老师水平高,而且夸他帮到了我的社交生活,他的优点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活中。如果你是刘老师,你更喜欢哪种方式的赞美呢?
这一点在向上沟通中特别有用。你很可能不好意思赞美领导,但是理性上你又知道领导也是人,也渴望被看见。那么你完全可以对领导说:“上次您跟我谈话时指出的那几个问题,最近两个月我挨个解决了一遍,结果在工作上产生了……的效果”。你看这里没有褒义词,只是一个正常的反馈,但是你的领导会觉得他对你很有影响力,你认同了他的价值。
当然,深深地赞美其实可以做到非常简洁。我曾经听过有一个人对罗振宇说了这么一段话:“罗老师,有一次六十秒语音,您可能自己都忘了但是对我影响很大。听您讲完我就把我们家里的沙发和电视都搬走了。现在我的客厅就是一个书房,我和孩子一人一个书桌,幸福感很高。”这种赞美是在告诉对方,你的一句话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对方当然会因此而感到高兴。
动作四:常常地(赞美)
最后来看,常常地赞美。顾名思义,就是要经常表达赞美。
我们其实可以有意识地要求自己:作为职业灯光师,追光灯一旦打开,就别停下来。无论场合是大还是小,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我们在哪里正反馈就在哪里。
但你可能会问:“如果不怎么喜欢对方,我还非要夸他吗?”这个心情我特别理解,但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赞美别人,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当我们不断向外界打出追光时,不仅我们身边的人会高兴,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也变得更好了。所以利他就是利己。
比如我去看了一场话剧,很遗憾这出戏我不是很喜欢,但我可以真话不全说,仍旧给出一个正反馈:“鼓楼西剧场真是一个神奇的剧场,不论什么戏,我都想来这里。”我没有说违心话,但还是给出了一个正反馈。那么介绍我来看这出戏的人,是不是会高兴一点点?
再比如我请客人一起就餐,结果饭菜一般,服务也乏善可陈。我能给一个正反馈吗?当然可以——“今天有机会跟您一起吃顿饭,真好,我真是感觉到那句话:吃什么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一起吃。”我还是在没说违心话的前提下完成了一次赞美。我的客人是不是也因此高兴了一点点?
赞美这项沟通能力训练的,从来不是赞美本身,而是你的人生。养成给别人打追光的习惯,我们就可以发现任何一个人身上的优点。渐渐地,你个人的喜好,便不会再干扰你的协作。你周围的人也会因此更喜欢和你协作。
你可以从几件小事开始训练自己的人际容纳度。比如,对于所有服务你的人,快递员、便利店收银员、餐馆服务员等等,在接受他们的服务之后,赞美他们一次。在每月可以选择一天作为自己的赞美实践日,在这24小时内,向我们见到的所有人传递一个赞美。完成一个,“正”字画一笔。一天下来,让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
脱不花《沟通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