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关注知乎上一个话题“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是怎么样的体验?”
我一直坚持做的事是写日记和读书。写日记严格地从高三算起,读书是从上大学算起,要说有什么收获么,细细思量,最大的收获就是更乐观了,不会轻易想不开。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从业者(浅浅入门级别),校内校外,我接受过诸多的个性测试、职业测试、气质测试,无一例外,都显示我是一个内向或内倾的人。内倾的好姐妹就是敏感,尤其对于人际关系和外界评价格外在意,所以很容易,内倾者就陷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难以自拔。有一段时间,我也是走入了一个怪圈,我觉得所有的朋友都对我不如对别人好,我觉得亲人对我的期待都是源于利益的企图,我觉得外界都无法理解我的想法。因此,别人一句话,我就可能陷入悲伤和痛苦。然而,越痛苦越无力自拔,要完成的事情也毫无悬念做的更差。
那段时间,庆幸母校的图书馆,我可以有个藏身的地方。通过阅读和写作,输入和输出,练习和积累,我慢慢地恢复了元气。也是通过不断的阅读,我了解了很多自己眼界之外的事情,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虽然还没通过自己的兴趣点建立物质堡垒,但至少,我不再会突然忧虑和自我否定。我懂得给自己加油打气,适时解压放松,也懂得包容身边的人和事。
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学院的传媒中心去做编辑。第一份任务是和三名同学编写一本学院内刊,为了支持自己的编辑工作,我还投了一篇稿。当院刊印刷出来的时候,朋友看到了我的文章,然后拿着院刊各个宿舍去宣读,每读一句就引来一阵哄堂大笑,我尴尬极了。此后,我写作不断,但再也没有投过稿,偷偷建了博客,也大多是“仅自己可见”。其实,我很明白朋友当时的举动并没有恶意,并且当时的写作水平也真的很尴尬,但我也确实因朋友的笑声而一度难受。如今想来,果真是图样图森破。好在没有完全放弃阅读和写作,此前奔着奖金的目的参加了一个征文比赛,写了一篇短篇小说,拿奖金是无望了,但这件事却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会量变引起质变。即使质变无法带来物质上的收益,但内心一定会更加充实,毕竟,人是活在心上的。
上个周末以工作的名义重新攀爬了一次香山,真的是“爬”上去的。这是第三次去香山,第一次是2013年春天和同乡会的同学,毫不费力地就登顶了。第二次是2014年秋天,和一个朋友,爬到一半,没什么理由就放弃了。第三次,我开始理解爬山。这三次爬山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三次都是沿着比较陡峭的那条路走的。但这三次爬山又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心态不同。
第一次为什么毫不费力就爬上去了呢?因为那时眼里只有山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在同行者当中第一个登上山顶。别人都说爬山不易,我偏要表现给别人看我能轻易的爬上去。所以,那次爬山我只记得我确实是同行十几人中第一个登上山顶的。
第二次为什么我放弃了呢?这个可以用“龟兔赛跑”的理论来解释。那次去香山本就是一个很偶然的决定,可以说登不登顶都无所谓,反正我也登上去过。于是,到一半,我觉得有点疲惫想放弃,一问伙伴,她点头,于是我们乐呵呵地原路返回。其实回来后我还挺内疚的,感觉自己是一只傲娇的兔子
第三次为什么又爬上去了呢?因为我是带着任务去的呀,我不上去工作完不成呀。我的工作有一项内容是负责团建,所以我必须以身作则带领大家爬上山顶。这次爬山,我几乎是手脚并用的,一边要自己爬,一边还要组织20多人不掉队不跑丢。一路上我都没有心思看风景看红叶,只是到了山顶,我才边喘气边擦汗边看看了山顶的风景和山下的路。下山的时候我的小腿在止不住地颤抖,但同行的小伙伴在不断鼓励我,最终我们完成了这次短途旅行。
至于爬山能获得什么启示,这我无法述说,毕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可以说,当你不知道周末或者假期该做什么的时候,爬山或徒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时候心和脑子无法想清楚的事情,腿和脚可以感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