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②;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③。其致之也④,谓⑤天无以清⑥,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⑦;神无以灵,将恐歇⑧;谷无以盈,将恐竭⑨;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⑩,将恐蹶⑾。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⑿孤、寡、不谷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注释]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灵:神或指人。灵:灵性或灵妙。
3、正:一本作“贞”。意为首领。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谓:假如说。帛书作“胃”。
6、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
7、废:荒废。
8、歇:消失、绝灭、停止。
9、竭:干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贵”,一本作“贞”。
11、蹶:跌倒、失败、挫折。
12、自称:一本作“自谓”。
13、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不谷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样子。
16、珞珞:形容石坚的样子。
【易解】
过去曾经达到浑融一体的:天因为浑融一体而清明,地因为浑融一体而宁定,精神因为浑融一体(即"营魄抱一")而活灵,虚空因为浑融一体而到处充盈,万物因为浑融一体而生长,侯王因为与百姓浑融一体而保持了统治地位──这些(清、宁、灵等德能表观)都是因为它们达到了浑融一体而自然达成的。天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清明,恐怕终将崩裂;地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宁定,恐怕终将发生大动荡;精神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活灵活现,恐怕终将萎顿枯灭;虚空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到处充盈,恐怕终将无以为继;万物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生长,恐怕终将灭亡,侯王如果没有与天下百姓浑融一体而高高在上,恐怕终将被颠覆。所以,在一个谐和统一体中,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常常说自己孤弱、无助、不谦虚,这不正是因为他们充分体认到必须以贱为根本吗?所以,多求德能表观,则没有德能表观。既不要一味地像宝玉那样华丽高贵,也不要一直像石头那样顽劣下贱。
叶曼老师讲《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第三十八章讲“德”,但是主要的还是告诉,所有的用要以道为本,要处厚去薄,处实去华。所有表面华而不实的东西最好不要着迷于其中,华丽的外表往往如同绣花枕头,外面说得天花乱坠,似乎很了不起,其实肚子里是空空如也。
得道最要紧的就是“一”,这个“一”是道的大本。我们也知道,没有“一”,就没有“二”,也没有“三”。所以“一”是万物的开始,又是数目的本源;“一”又作纯粹讲,所以佛说“只此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中国人认为宇宙原来是个大混沌,有人太多事,于是给他做个鼻子,眼睛,嘴巴,结果混沌死了。这就是说,当有了天地万物之后,整个混沌就死掉了。
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没有一不可以生二,有了二自然三就出来了。有了一二三,万物就起来了。《圣经》里头讲上帝造人,先造一个亚当,然后又造了夏娃,夏娃是从亚当的肋骨中拔出来的;中国哲学中讲混沌犹如一个大圆圈,混沌分为阴阳,阴阳还不是直着分的,而是斜着分的,然后阴的里面有个阳的点,阳的里面有个阴的点,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个阴生不出东西,一个阳也生不出来,必须阴阳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整个的一。二又化生出三,诸位看“众”字,就是三个人构成,就是多的意思。释迦牟尼说“三千大千世界”,其实不只是三千,而是说众多、无法计算的意思。
基督教中讲上帝造人。上帝以为从亚当肋骨中拔出一条之后,他还是个一,大概不会出问题。可是这一变成二以后,麻烦就出来了。当他们知道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以后,上帝只好把他们赶出伊甸园,因为他们有了智慧之后,就知道二生三,三生万物,伊甸园装不下了,所以非让他们出来不可。基督教的上帝造人跟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有不同,比如说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不可以改选的,但我们是多神崇拜,有很多的“帝”,姓张姓关都没问题。
道教认为,“道”本身是个无极。“极”是边的意思,无极就是没有边。这个没有边的东西,我们勉强叫他无极。无极后来生出太极来了,“太”就是第一个,太极是由无极生出来的。禅宗有个故事,有一个禅师,人家问他:“佛法到底是什么呀?”禅师伸出个指头。小徒弟正好看到了。有一天禅师出门去,又有客人来了,问:“师父呢?”小徒弟回答:“师父不在家。”来人问:“你能给我说说佛法吗?”小徒弟伸出一个指头。后来师父回来了,小徒弟跟师父说了这件事。师父拿刀把他一个指头砍掉,后来这个徒弟大彻大悟了。
道的用是一,也就是太极。所以天、地、谷、侯王都因为得到这个一而能够成就。这一章开篇就说“昔之得一者”,王弼注说:“昔,始也。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万物就从这生出来。“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也就是说开天辟地之前,“一”是所有的东西的开始。“一”是万物之主,“物皆各得此一而成”,所有的万物得因得到这个“一”,所以才能成为物。 “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则失其母”,假如说做成了以后忘了本,舍掉了使你能够成的那一个东西,你只是居成,把本忘掉了;只知道成功,其他的都不管。这样的话怎么样呢?“故皆裂发歇竭灭蹶也”,天会裂,地会动,谷会歇,神会竭,侯王会灭绝。所以,无论是天,是地,还是人,都不可以失掉这个一,一是一切的根本。
“天得一以清”。这个原始在阴阳未分以前,依然是浑圆一体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大道。
凡是得到这个东西,没有一个事情不成的。道是母,一是子,道是体,一是用,它们就是这样的关系。
开天辟地以来,清新的气上升而为天,重浊的气下凝而为地。上升的气譬如玩氢气球,你给它充了氢气它就往上飞,氢气泄了之后它就掉下来了。天得一就轻了,当水化为汽的时候,水气不断往上跑,遇冷凝结以后,天又载不住它,于是它降了下来。这个就是自然现象。换句话说这里面有道的存在。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地上的植物靠什么呢?靠阳光和水分。如果没有雨的话,万物就不生了。所有这些都是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中就有道,道是以自然为法的。
我们生活在大宇宙中,而我们自己又是个小宇宙,什么叫小宇宙呢?诸位学打坐就知道,当你热气从丹田往上升,舌抵上颚,要接甘露的时候,甘露往下降,水跟火碰到一起,这就叫结丹。《易经》中称为水火既济。
“地得一以宁”。又浊又重的气不断往下沉,凝结在一起就成了厚实的大地。大地承载万物,还蕴藏万物。《周易》把天比作父亲,把地比作母亲,男性是永远向外,是进攻性的,他如果没有办公室,没有事业的话,就没有办法活下去;女性是向内,是持守的,在家里稳重地操持家务。这不是不平等,各自有自己的职责。我们说智慧以为母,善巧方便以为父,母亲代表智慧,因为没有这个智慧她怎么能藏万物?没有智慧她怎么能生长万物?父亲善巧方便,天上有不测的风云,风云变化,雨水降落,万物滋长,这就是天的善巧方便。天和地是互相印证的,没有天也就没有地,没有地也就无所谓天了。天地是互相感应的,地震以前总是会有天象的变化。
“神得一以灵”。神是什么呢?是那个无所不知、无处不有的东西,还是那个带给我们精气的源头?道家修行要化精为气,化气为神,化神还虚,我们就是靠精气神,从十月怀胎,到三年哺乳,还精补脑,长生不老,这些养生的工夫都是从《道德经》来的。神通天地,参化育,上下由它而通。如果没有这个神,怎么可能显出天地之间无穷的变化?一朵花开得非常好,我们说这花真有精神;一个人很健康,我们说他精神真好。神可以勉强说是心。当心能够专一的时候,我们的神就很灵了。所以这一个神的话,我们就跟土、木、石头一样。所以说神简直妙用无穷。古时候的禅师说:“什么叫神通?神通即妙用,运水与搬柴。”能够运水,能够搬柴,能够看,能够听,能够想,能够感觉,这时神就存在了。天地万物变化就完全是仗着神的灵妙。
“谷得一以盈”。没有山谷,那么阴阳万物全都不能够运化,全都不能够消长。没有山谷的话,人怎么知道那是高山,怎么知道有大海。因为有谷,雨水才可以存在,因为有谷,高山上的水才能够流下来,才能够汇成山涧里的小清流。长江黄河都发源于什么地方?发源于山,怎么会在那个山上呢?山上的水流下来,流到谷里头。最深的谷是大海,大海包容的是所有天下的川、河。大海的气蒸发上去,变成了雨雪,然后再降下来,如此循环不已。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易经》说:“贞,极。”正就能至极。侯王拿这个一去治理天下,能够体会到道的用,天下自然而然就正了。宋太宗用赵普做宰相,他跟赵普说:“你没读过什么书,回去好好读《论语》。《论语》告诉我们的都是“正”,行得正,说得正,走正道,才能成为天下的表率。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顺天应人,就能够“参天地之造化”。王弼注说:“各以其一,致此清、宁、灵、盈、生、贞。”假如天清、地宁、谷盈,侯王贞,万物皆得道,那么此时就是顺乎自然了。顺乎自然干什么呢?无为。
“天无以清将恐裂”,天假设没有这个清的话就会裂开,因为只能“用一以致清耳”,用一为的是让天可以清,“非用清以清也”,不能够拿清来清。虽然用了一就可以清,但不能够说现在清就不守一了。譬如今天的大气污染,对于天是很大的损害。天无以清将恐裂,迟早是要裂开的。“地无以宁讲恐发”。地如果不能够得到这个一的话,就恐怕会发生危机,比如唐山大地震。滥挖滥垦就很容易导致自然灾害,现在台湾最大的危机是高尔夫球场太多了,一个高尔夫球场要用多少地,得砍多少树木。这样大雨来了,山坡崩坏,房子被淹没了,道路堵塞了,树木都折断了。
“谷无以盈将恐竭”。假设这个山谷里面没有水,人就无法活下去了。水不能储川就不流,一切都枯竭,大沙漠就是这么来的。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当天要裂、地要发、神要歇、谷要竭的时候,万物就不得一,就不能各随其生。这时,人活不下去,动物活不下去,植物活不下去,万物全都完了,所以万物于生将恐灭。那么我们就没有东西可以传给子孙,将来不知道该怎么收拾这个场面,子孙该怎么生存下去。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侯王之所以成为侯王,就是因为他深深体会到大道的本真,能够自己规范自己,就这样守着根本。否则人民不能归顺你,自然就生起乱子了。古来革命都是在没有生存的路上拼命,都是官逼民反。所以侯王一定要贞正才可以。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你怎么能够高?怎么能够贵?所谓称他贵,一定是有贱的,所以高而没有下,那就是空中楼阁,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孤”、“寡”的意思是寡德的人,“不谷”就是说自己完全无益于人。这些都是谦虚的说法。所以我们要实厚、柔弱、谦虚,能够这样的话,就可以知道我们是非常高贵的。你也必须知道,贵是以贱为根本的,没有贱下的万民,侯王也就当不成了。侯王很高贵,但是他自称却是最低贱的,“故致誉无誉”,如果他追求美誉,那么就不会有好名声。“誉之所致,棒亦随之”,同时还可能名过其实。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也就是说不希望把自己变成跟玉石一样光彩夺目,看得高贵。反而干脆没有光彩,普普通通的,跟石头一样朴实无华。
王弼注说:“清不能为清,盈不能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故清不足贵,盈不足多,贵在其母,而母无贵形。贵乃以贱为本,高乃以下为基,故致数誉乃无誉也,玉石琭琭珞珞,体尽于形,故不欲也。”大概就是我们上面所讲的意思。诸位学了这一章以后,就知道不要使自己的名誉超过实际,当名过其实时,你的名誉就可能跟实际差得很远很远,结果连这一点实际都被人家否定了。能够和其光,同其尘,平易近人,让人家跟你相处得自然,这样就非常好。你能够这样做,大家都愿意跟随你,百姓万物都来归附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