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属于自己!让心属于自己?心难道不属于自己?如何让心属于自己?圣人是如何做到让心属于自己?
随着这一连串的发问和思考,我们一起来探寻心的归属和安置。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得已”和“不得不”时,我们的心就已经不属于自己了。我们常常被周围的环境所裹挟,被这个时代的潜规则所裹挟,身不由己,心不由人。
天下大事,以和为贵。我们却连自己的身心,都无法保持和谐。有时甚至像失控了的似的,言不由衷,身不由己,意不随心。我们的身口意不能合一,自然就谈不上和谐相处,直至全然不听使唤,原本应随心顺意,却变得不顺心不如意,面目全非。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忘记自己的本来面目。
于是,我们如浮萍般随波逐流。那主宰我们的不是自心,而是那命运背后的推手。我们做不了自己的主人,我们始终被奴役着,可悲之处正在于那无明,一次次被命运之鞭敲打,却浑然不知,全然不觉。大家在顺缘中享受那转瞬即逝的快乐,在逆缘中承受痛苦烦恼的折磨。
人们也常常会在暗夜中辗转难眠,叩问和追寻,但那心之光微弱的无以照亮前行的路,那心之声微弱的无以唤醒沉睡的灵魂。那叩问和追寻,总是在黎明到来之前,被昏昏欲睡中的心所压制并安抚,以一句“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而告已段落。黎明前的黑暗总是最难以突破,那份昏沉总让人沉沉的睡去。
我们皆凡人,面对一次次的唤醒,宁愿在苦海中挣扎,也不愿意被唤醒。心的懦弱,会选择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入沙堆,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这样的凡人多如牛毛,能够觉醒的人毕竟是寥若星辰。
智者,总是利用一切的机缘,一次次的召唤。告诉大众,不要沉迷于世间的苦乐,而要追求人间的大乐。那大乐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安然和快乐。而这一切,只需让心清醒、明白。
我们一起来看看,圣人是如何做到让心属于自己的。按《道德经》中,老子的说法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无论世界如何纷繁复杂,在老子眼里都一目了然,简简单单。为什么老子能做到这样呢?老子的回答是“令有所属”。这里的另有所属,就是让心属于自己。
见素抱朴,朴是不加雕刻的木头,素是没有染色的衣服。做简单质朴的人,没有心机,你的心就像没有雕刻的木头一样,像没有染色的布衣一样,简单而纯洁。一个人心思简单纯净,是千金都难以买到的幸福。
雪师在《世界是心的倒影》书中有句话:“一个人的心和行为都好的时候,世界就会圆满无缺。”这是要我们,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
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是说要减少私心欲望,抛弃那些假仁假义的假学问,不要学那些偷机取巧的小聪明,只有这样才能不惹是生非,快乐无忧。
圣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明白事物的可变性,不去比较。一个凡人产生烦恼的原因是:爱比较,有欲望。通过这凡圣的对比,不难看出,要让心属于自己,令有所属,只需放下分别心,不计较,不比较。
愿你我,成为令有所属的人。愿你我,心灵有所属,让心成为自己的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