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记录的一段母子对话:
孩子:为什么有夜晚,不可以全是白天呢?那样我就可以一直玩了。
妈妈:夜晚的休息是为了白天更好地玩耍。
孩子:可是,我只想要白天 ……
妈妈:太阳公公还要去照亮别的国家的小朋友,如果我们一直要白天,那么别的国家就只有夜晚了。
孩子:可是,我还是不想要夜晚……
“我只想要白天”,说这话的是一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正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他渴望有更多的时间能去认识这个世界、感知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建立属于他的联结,所以,他只想要白天,也许这是孩子最真实、最朴实的想法。
有意思的是,刚刚刷完这段对话,一个朋友打电话过来,聊起了学校最近发生的变化。
他们的学校这学期换了校长,新校长一腔热血,踌躇满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给老师们布置了很多的任务:邀请专家讲座,指导老师们做课题,要求每个科组都要申报课题;坚持每天深入课堂听课,给老师们提炼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全校推广;围绕校名创编学校故事,并排成舞台剧参加童话节的比赛;筹备一台节目,国庆假期后要拉开读书节的序幕;要创建学校特色,要求每个学生有艺术特长,掌握一到两门乐器和一两项体育运动项目……朋友说,老师们叫苦不迭,大家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连备课和改作业都是抽空完成的。
我深有同感。开学以来,老师们一直都是超负荷工作的,教学工作是主业,不敢有片刻的松懈,那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工作,稍有懈怠,不仅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学生,还会引发家长的抱怨,使今后的工作陷入被动;防疫工作是当前的头等大事,每天查验学生的核酸检测结果,不敢有丝毫马虎,因为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影响的将是全校师生甚至更多的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频发,老师们必须心细如发,时刻关注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沟通疏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午餐午休、课后延时服务,老师们还要化身为保姆,照顾学生的吃饭和作业……在这些工作的间隙,还要完成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老师从早上七点多来到学校,一直到晚上六七点,都在连轴转。这一切,还仅仅是老师们每天要完成的常规工作,如果上级再组织一些培训、比赛、观摩,他们还得挤出时间来参加,很多老师只能把工作带回家,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
但是,偏偏还有一些人认为老师工作很轻松,“不就是每天上几节课,改那么一点作业吗?”甚至有的领导还认为,就是应该让老师们都忙起来,忙于备课、上课,忙于组织活动,忙于研究教学,忙于指导家长,忙于引导学生……只有让老师们忙起来,他们才会去思考,只有让老师们忙起来,他们才会去研究,只有让老师们忙起来,他们才能够获得成长。只有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才像一个学校,学生才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老师的各种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学校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真的是这样吗?老师们只有忙起来了,才能得到发展与成长吗?老师们只有连轴转,工作才能有成效吗?
回到孩子的那个“黑夜之问”。其实黑夜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白天的所有活动,使身体的各项机能处于紧张的工作中,夜晚可以让它们休息,恢复状态,以迎接第二天依旧紧张的工作;二,白天的各种活动会让大脑产生大量的神经元联结,晚上进入睡眠以后,神经元联结减少,大脑可以进行神经元的修剪,对白天产生的信息进行筛选、记录、重组、巩固,如果没有夜晚的休息,大脑就无法得到成长;三,夜晚进入深度睡眠以后,身体的生长激素分泌旺盛,是孩子长高的黄金时间,如果没有夜晚,身体的褪黑素分泌受到影响,将会大大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而教师的工作,同样需要来自“夜晚”的调节。首先,教师的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生命,它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陷入在繁琐、细致、冗杂的工作中,而应该留出观察与思考、梳理与总结的时间,对不同的学生每天的学习、表现进行回顾或者分析,以便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其次,教师的工作面对的是不同的生命个体,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个性特点也不一样,教师要因材施教,就必须有足够的教育教学智慧,这不仅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还需要他们能够学以致用,融汇贯通;再次,人类所有的发明,一切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是在悠闲的时间、宽松的环境里创造出来的,教育要培养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人,就要让教师先做一个有点闲的人,他们才能有闲情逸致带着孩子们去感受,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最后,教师的工作是助力每一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幸福的人,要培养自信、积极、阳光、幸福的人,教师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一个成天忙于工作而疏于思考、深陷琐碎而无暇休息的人,生命是没有弹性的,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韧性的生命,不可能培养出美好、幸福的生命。所以,要想培养美好的人,培养善良的人,培养积极的人,培养有创造力的人,培养幸福的人,就应该给教师松绑,因为教师今天的样子很可能就是孩子们以后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