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翻开《儿童时间管理效能手册》这本书,是因为当时处于焦虑状态,那时大孩子刚刚进入新的学校。做什么都比别人慢。而且不只是慢一点点。根据班主任老师的描述:一节课只写了五个生字(一个写一行)。尤其到了周末,孩子尽管在我的监督下,除去吃饭睡觉的时间,把几乎所有的经历都用来写作业,这样依然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更没有时间用来复习,或者参加活动。连带着我跟小宝也不能出门。那段时间苦恼到了极点。
幸亏有一个朋友推荐这本书。于是就像捡到救命稻草一样,开始读起这本书。
书本的开篇就讲孩子的心理效应。
沟通三部曲”教会父母和孩子有效沟通的三个步骤,即接纳、反映、讨论等,和孩子先“共情”,再“共事”。
时间管理,无论对成人还是对孩子,其本质上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即对时间的把握上。还涉及到情绪管理,沟通管理,注意力,自控力,延迟满足等。
虽然没有完全按照书中的“三表一录”
全部内容执行。但是对于孩子书中提到几个有用的理论:最近发展区,任务ABC(吃好,睡好,玩好,学好)B类任务,包括适当运动、交友等。C类任务才是课外作业、练琴等。没有自主时间,就谈不上时间管理。所谓“快的值得”。
最近发展区: 孩子对于那些稍微努力就能够达到目标的任务愿意去做,即孩子愿意做轻轻跳一下就能达到的任务;而对于那些努力以后经常无法达到目标或者需要下很大工夫才能达到目标的任务,如跳3下才能够达到目标,或者怎么跳都够不到的任务,就不愿意去做,原因就是前者产生成功效应,后者产生失败效应。如果父母的目标是孩子今天三个小时写完作业,明天就想让他跟大家一样半个小时写完作业,就违背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父母要放弃“狼追型”,采用“驱力型”教育,然后帮助孩子制定“三表一录”来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通过努力而成功,他就愿意遵守时间表,产生成功效应,持之以恒,就会把外驱力转化成内驱力;如果孩子努力之后却失败了,他就不愿意执行时间表中的任务,产生失败效应。对于孩子而言,自主时间犹如空气和水
具体是: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训练孩子从照顾情绪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