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词来形容苏东坡先生,可能都无法全面的描述出其本人,他是诗人、书法家、美食家、画家,是大义凛然的忠义之士,是聪慧的治水之官,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诗和远方。
他二十岁时高中进士,在凤翔县担任判官。他初任官职,不得不与朝夕相处的兄弟苏辙分别,走到曾经与苏辙进京赶考的地方,故地重游,看到二人曾题字留念的地方物是人非,不禁感慨写下: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还未上任就展示了过人的才华,上任后,遇到赏识自己的上司并将撰写的衙前役新则及时上报给皇帝,初任官职便展现了吏才,深的仁宗皇帝的喜欢。
后来陈太初上任后,喜欢擅自改动苏轼的奏文,遇苏轼来寻他,故作迟迟。性情中人的苏轼忍受不了他这般无礼,二人常常闹得不欢而散。陈太守建了一处高台,让苏轼写文留念,苏轼挥笔写下《凌虚台记》借此讽刺太守。
英宗皇帝继位期间,特别想重用苏轼入翰林院,但是苦于宰相韩琦阻挠,让苏轼参加馆阁考试,苏轼以最高“三等”入选,工作的主要职责是编修国史。恰逢此时妻子王拂病故,时年二十六岁。
王拂去世不到一年,父亲苏洵病故于京城,享年57岁。苏轼葬父亲和妻子于四川眉山之东。
神宗皇帝继位,苏轼兄弟回朝,本来也要被重用,但是受到王安石的阻挠,最后被任命为杭州通判。
杭州出了名的的湖光水色,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游览颂诗,当然也深深的吸引着苏轼,他写下了有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从此湖的名字也被确定下来为西湖或者西子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绝美的湖光山色之中,有志趣相投的朋友陪伴,苏轼真正把生活过成了诗酒趁年华的模样。三年的任期转眼就到了,苏轼请求调任到靠近济南的州县,因弟弟苏辙在济南,遂被任命为密州知州。
熙宁七年十一月三日,苏轼到达密州遇到当地蝗灾连年,庄稼欠收,百姓食不果腹。他亲自收集资料,调查蝗灾的情况,广泛深入地和农民交谈,请教消灭虫卵和提高农业生产的办法,专门拨粮出来用来奖励捕蝗虫的人。
苏轼到密州的第二年十月,为答谢常山山神赐雨,常山庙重建成功。苏轼亲自前往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归来途中,他和同僚领当地驻军进山打猎,挥笔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密州任期满了,苏轼接到诏书改任徐州知州。
一上任就遇到黄河上游河段决口,清河水一夜暴涨,徐州城被困。眼看此危机时刻,苏轼挺身而出,他先是安抚当地的居民请勿逃亡,然后亲入武卫营请禁兵协助防洪。
抗洪六十天后,苏轼下令调动几百只公私船只,船入沙袋加以固定放到城下,缓解洪水冲力,在险要之处住长堤,打开清凉口,将部分洪水疏导出去,洪水持续了七十多天,总算是褪去了。
苏轼担心洪水再次来犯,希望筑一道防洪大堤,让徐州百姓不再受洪水困扰,一开始朝廷没有答应,苏轼以为是经费过高,于是将石堤改为木堤减轻预算,写信给京城为官的人,请求支援,第二年朝廷拨款两万四千贯。
为官两年后,苏轼因为抗洪有功,调任到湖州任知州。到任不久之后,就被奸人暗害,苏轼被押到京师,关在乌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十月十五日,神宗皇帝颁发大赦天下的诏令,苏轼也在赦免之列,以团练副使贬到黄州。
黄州有一个地方叫赤壁矶,位于黄州西北的长江之滨是赤壁山的前沿部位,通体为红褐色的岩石,风景壮阔,江面开阔,碧水与赤壁相映成趣。苏轼经常来这里,看到壮观的景色,联想起三国时期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的赤壁之战,感慨颇多,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而当年的赤壁之战与此地并无关系,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并不在黄州,只是地名巧合,苏轼的英雄感怀却是那样真切。
元丰七年正月的一天,神宗皇帝使用手札,未与大臣商议后,下令授予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久之后,高太后垂帘听政,启用了苏轼,苏轼的职位也从掌握军政大权的登州军事州,到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起草圣旨。
好景不长,朝廷内发生“洛蜀党争”,苏轼遭到了,洛学派、保守派、变法派的攻击,请求调任到杭州,任浙江西路兵马铃辖兼杭州知州。
再次来到杭州,苏轼在这里抗击灾情,向朝廷申请救灾款项,抗击疫情,组织懂医术的人员制作药剂发给百姓,考虑到杭州是水陆交通枢纽,疾病传播比其他地区更快,苏轼筹建了一所面向百姓的病房,也就是今天的慈善医院。不仅如此,他还治理运河、开六井、浚西湖、筑苏堤,为造福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元祐六年二月二十八日,朝廷下召,以翰林学士奉旨召还苏轼。苏轼因不满朝中大臣互相攻讦,写了一道辞免状,请求留在地方任职,但是未被获批,只能进京。
苏轼进京后,高太后想委以重任,但是遭到小人排挤,去往颖州,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出知颍州,扬州,定州,所谓“两年阅三州”。
他去往一地,便对当地有所建树,造福一方。
不幸的是,苏轼被重用不久,高太后去世,哲宗皇帝沿用神宗时期的方针政策,保守派受到打压,苏轼被贬往英州军州事,并取消了苏轼升官的资格,阻绝升迁的一切希望。
朝廷传来诏令,苏轼从建昌军司马降为宁远节度使,惠州安置。这些打击,都没有让苏轼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他始终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挥笔写下了《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久后,苏轼被贬到偏远的海南儋州,他把中原的文化带到这里,这里出了海南岛第一位进士蒋堂佐。
苏轼65岁时,卒于常州。他这一生进可朝堂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可谓是超矿豁达的人生传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