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06750/9ec6c71484a02459.jpg)
—— 1 ——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读书的,我个人是几乎100%奉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读完一本书之后,我几乎都会做一份读书笔记,如果这本书确实很好,我会再去写下读后感跟书评。这是很笨重的读书方法,我不知道好或坏。但我自己测试过,花费时间把这一套动作做完跟只是把书从头翻到尾完全是两个理解层次。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读书"的书,我也入手了好几本,打算花几个月研究一下,如果到时能有什么收获的话,再与大家分享。
—— 2 ——
今天想谈一谈具体在"读"的过程中自己的一点体会,那就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去读。很多人读书是不过脑的,至少我曾经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到那些能够让我们觉得:"哇,这话说的太棒了"的内容上面。就读书效果而言,这其实挺"吃亏"。
因为能够说到我们心底的话往往是具有"普世"意义的,就是我们觉得好,别人也会觉得好,大家都觉得好,这样的东西其实就是不需要过脑的,而不需要过脑的东西基本上就不太可能在我们的脑子里留下太深的痕迹。就如同张无忌学太极剑,学得快忘得也快。
“带着自己的想法”去读,会迫使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要去思考:作者这段话说得对不对,这个信息(知识)点我之前知道不知道?作者的这个观点如果突破了我们的传统认知,他是怎么论证的。这样的思考过程往往是比较烧脑的,但也只有如此,才能把书中隐藏的价值给挖掘出来。
我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说我把《语法俱乐部》刷了两遍半。昨天微博上有个陌生人发文过来跟我讨论具体问题。让我惊讶的是,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可是一看到她的问题,我马上就知道是在书中的哪个位置,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这道题的陷阱在哪里。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题当初我在做的时候就反复思考过,研究过,纠结过,自然印象就深刻。并且让我更有收获的是,借着她的问题,我再次去翻了原书,花了不到十分钟把那一章又刷了一遍,这次比以前理解得还要好。
—— 3 ——
不光是知识类书籍,即使是消遣类的书同样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想法去读。对于消遣类的书,我们最好不要仅仅满足于阅读快感,毕竟快感通常都不持久,对不?比如说最近看完的《天龙八部》,我在读的过程就会边读边想,有趣的是不经意间便会发现一些不太符合逻辑的地方。比如说全书的最大迷案杀害乔峰父母的"带头大哥"的真实身份,怎么都不可能是段正淳,因为那个时候他才十一岁到十九岁的样子,不太可能去号令群雄。
比如说阿朱这个不会武功的小姑娘怎么可能在轻而易举的潜入少林寺准确找到并偷出绝世武学《易筋经》?比如说段誉,他比那几个妹妹都大,这感觉好像是刀白凤出轨比段正淳还要早。比如说聚贤庄一战,丐帮人骂乔峰这个契丹人是"汉奸",可是"汉奸"这个词是满清之后才出现的词汇,宋朝的乞丐难道是集体穿越了吗?而且,我比较矫情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的背景,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北宋的历史概况跟当时的国家区域分布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6750/72e07bca7b7d86e4.jpg)
通过这样的过程,我往往能够读到书里面没有在明面上呈现给我们的内容,同时也会让我去有意识的去练习自己的思考跟分析能力,而如果能够据此写出一些文章出来,那能够得到锻炼的程度会更大。
我们都很普通,但我们都很上进,同时我们都很笨,我们都想通过读书、识人、做事来让自己成长,而在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怕慢,不怕麻烦,带着自己的想法,多去思考那么一两步,或许慢慢的就会在不知不觉间超过别人一大步了。
——THE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