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经常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
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这种情况尤为常见。
有些妈妈见不得孩子伤心,会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不辞而别。比如,孩子第一次入园的时候,父母就会用这个办法。
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方法,很容易让孩子以为他是被父母抛弃的。有的孩子一天都处于惶惶不安中,变得没有安全感,并且在第二天会更害怕父母突然消失。
所以我们经常建议大家,送孩子入园时,告诉孩子你要离开,什么时候回来接他,不要溜走,即使孩子大哭也要告诉他:“放学妈妈就在门口等你!”
孩子不一定会欣然接受,甚至大哭大闹,但这比他玩着游戏突然发现妈妈不见了的那种恐惧要好得多。
平时在家也是一样,只要孩子离不开你,就要想方设法与他道别:
“妈妈下班马上就回家了!”
“妈妈有事要出门,奶奶陪你玩一天。”
“下班后,妈妈就来接你。”
鼓励孩子主动跟你说“再见”,再履行你的承诺,及时出现在他面前。次数多了,孩子就知道你只是暂时离开,有助于建立起亲子间的信任。
04、夫妻关系不和谐
父母关系不和谐,孩子往往是最先感受到的。
《少年说》里有个六年级的小男孩谈及父母吵架的事情。
孩子一上台就坦言爸爸妈妈并不可爱,虽然爸爸妈妈很疼爱自己,但两人常常会因为各种问题吵架,有一次吵到激动之处还提到了离婚。
“离婚”两字就像一把尖锐的刀,深深刺伤了孩子的心。
想到这件事,男孩已经泣不成声,他对父母说:“如果我学习很好,习惯也很好,爸爸妈妈应该就不会吵架了吧。”台下的父母羞愧难当。
当孩子看到最爱的两个人开始争吵的时候,对他来说就是一场噩梦。
他们经常忍不住担心父母随时会分开,自己随时会被抛弃,长期生活在紧张的气氛中,在家里如履薄冰,夹在父母中间,承受着两人的唇枪舌剑。父母吵架,最后买单的是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孩子是很难有爱和安全感的。世界上没有哪对夫妻是不吵架的,区别是,在争吵之后,两个人是否愿意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想到要去安抚孩子,去修复家庭关系。
架吵对了,爱就不会溜走。
05不带孩子或者抚养人不稳定
如果在儿童幼年时期,频繁更换重要他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大的。有家长将孩子寄送到老人家,孩子哭的撕心裂肺,但是有人会告诉家长,没事儿,孩子忘性大,哭几天就好了,但是当时孩子感受到的恐惧和无助留在心中,已经在破坏孩子安全感了。孩子稍微长大一些回到了父母身边,可是在有二胎的时候又将大孩子送出去,反反复复。孩子严重缺失安全感。
孩子3岁前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也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从出生开始,妈妈温暖的怀抱、温柔的触摸、低声的哄睡,都能快速地安抚孩子,父母的气息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如果这个时期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变得胆小孤僻,受到的伤害将难以弥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