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晚上和爱人一起出门散步。
一、案例
我们前面有两个女人边走边聊天。其中一个给另一个倾诉她的烦恼,大致意思就是:爸爸平时不常在家,孩子和爸爸的关系不好,爸爸打电话孩子都不接,爸爸也烦孩子了,现在父子关系很冷淡,她想暑假想带着孩子去老公工作的地方,孩子都不愿意去……。
她朋友就接话说:现在的小孩真不懂事,都不体谅大人的苦和累,都不会心疼父母……。
她又接着倾诉:其实我老公也可差劲,经常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压根没有个当爸的样子,孩子不理他,他也不理孩子,甚至回来一会儿还横挑,鼻子竖挑眼的,说孩子的各种不是……。
他两个你一言我一语,一个在埋怨孩子,一个在埋怨老公,让我突然想到,这就是一个不学习的人,求助到了另一个不学习的人,不知道他俩是否最后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牵扯出更大的烦恼。
我们走到一个岔路岔开之后,我给先生说:这个问题如果是我,我可能就不会让问题发生到这一地步,与其现在在这里苦恼,不如在没问题的时候好好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防患于未然。
老公说:那你觉得如果是你平时你会怎么做,才能使父子关系更好些呢?
本来我只是随口一说,但老公这样一反问我,我突然间觉得,老公的问题与院长讲的“人生假设”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从家庭教育上说(我的话)
1.不在孩子面前否定爱人。
有时候孩子不喜欢爸爸,可能是因为妈妈在孩子面前说了一些爸爸的不好,孩子对妈妈的感情链接更深一些,他在心理上就容易和妈妈站在一起,也许他和爸爸并没有发生矛盾,他就在心理上已经对爸爸产生抗拒了。
2.在孩子面前多肯定和赞美爱人。
比如当孩子帮自己干活时,可以说:你和爸爸一样能干;当孩子有一个好主意时,可以说:你和你爸爸一样聪明;当孩子心疼你时,你可以说:你和你爸一样孝顺;当孩子爱学习时,你可以说:你和你爸一样努力……。这样不只是称赞了孩子,重点是孩子像爸爸一样,透过这种方式,孩子就会在好的信息上与爸爸建立连接。
3.让爸爸在家中隐形的存在
爸爸们因工作关系有时候经常不在家,或者陪伴孩子时比较少,更多的是妈妈在陪伴孩子,妈妈就要在家庭中树立爸爸的正面形象,多多提及爸爸,不能让爸爸在孩子生活中缺失。
比如你今天给孩子包饺子,你就可以说:早晨你爸爸专门给我打电话,说你爱吃饺子,让我今天不忙了,给你包你最爱吃的什么馅饺子。
或者买一件孩子最喜欢的衣服或者玩具,可以说:爸爸你知道你喜欢什么衣服或者什么玩具,专门给你买回来的。这样孩子就能够得到爸爸妈妈双重的爱,爸爸虽然不在家,但是爸爸要在家中隐形的存在,爸爸的爱要与孩子时刻相伴。
作为妈妈,我们要做孩子和爸爸之间爱的桥梁,爱的使者,爱的管道,让原本相爱的两个人的爱经由我们流动起来。
4.妈妈多放手,让孩子与爸爸多相处
其实有时候不是爸爸带不了孩子,而是妈妈不相信爸爸,压根不给爸爸带孩子的机会,所以妈妈需要多放手,爸爸需要多参与陪伴孩子的成长。
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的情感能力主要从母亲那里学来,而与人打交道的社会性能力都要从父亲那里学会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尤其是男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认同的男性对象,这个对象常常就是自己的父亲,如果父亲缺席,母亲的参与过多就会阴阳失衡。
三、从心理咨询上说(老公的话)
当我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之后,老公立刻给予了认同,他说:这就是学习与不学习的区别,如果妈妈们能够做到这些,肯定会少了很多父子之间的矛盾。其实父子矛盾的时候,妈妈也很痛苦,这就导致一家人都痛苦。同时他又站在自己的观点上说: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对抗父母的情形,还是需要做心理疏导的。比如今天我接待的一个女孩是特别不能看自己的奶奶,都严重到什么地步都严重的,不愿意给任何人说话,刚到咨询室的时候只是摆手摇头,我还以为不会说话呢。但我看到孩子的眼神中有渴望,于是我让家长回避,单独陪伴孩子,陪伴一会之后孩子才说话,然后我又通过绘画疗法让她去释放情绪,孩子嚎啕大哭,对奶奶恨得咬牙切齿。通过她的倾诉中,她现在都愿意把自己当病人住在医院,都不愿意回家面对奶奶,而家人还认为她不孝顺,不懂事,不听话,还在否定、打击、甚至辱骂她,孩子内心深深的痛苦和绝望……。聊到最后我俩一致的观点是,有些孩子的问题真的是父母养育出来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