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是英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故事发生于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中,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
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征意义。《蝇王》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
(一)
在一次躲避未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部分孩子在疏散过程中,不幸坠机,机上的孩子奇迹般的落在一座孤岛上,起初,主人公金发拉尔夫感觉很好玩,可“猪崽子”却一直在担心,又通过海螺唤回了其他的孩子,的确是一群孩子,大的十二岁,小的五六岁,刚刚汇聚到一起,从最初的情况看,“猪崽子”是个有头脑的孩子,拉尔夫却不同,无所谓,甚至有些痞子气,人物刚出来三个,拉尔夫、猪崽子、约翰尼,在这些孩子中,究竟会发生什么?拭目以待!
(二)
随着拉尔夫不断地吹着海螺,散落在其它地方的孩子陆续聚拢过来,杰克、西蒙等,当他们一大堆孩子聚齐后,我感觉人类的文明或者说社会性就体现出来了,特别是拉尔夫,他年龄稍长,他知道面对一群人,要想实现一个目标,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找到救援,脱离险境。所以率先提出要选一个头头,即领导者,杰克的想法是直接任命,而“猪崽子”和拉尔夫提议采取选举的方式,这是民主的体现,这也是文明的体现。最终,拉尔夫当选,杰克率领合唱队,充当“猎手”,负责猎取食物。拉尔夫很有领导力和判断力,他说,要想获得救援,必须先弄请所在地是不是一个岛屿,于是他率领杰克、西蒙披荆斩棘 ,登上最高点,确定这就是一个岛屿,然后他又召开大会,讨论接下来如何生活,如何最快获得救援,现在这是一个融洽的集体,大家聚在一起,不感觉害怕,暂时没有矛盾,没有利益的分配,没有意见相左的情况,一切很美好的样子。
(三)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仍然抽出两段时间,坚持读书,真的,读书有时也上瘾。闻一多先生读书容易醉,就在他结婚的大喜日子,拜堂的时候居然找不到新郎,最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他,居然是读书入迷,忘了婚姻大事。今天,这些孩子继续在岛上忙碌着,拉尔夫与西蒙在搭窝棚,杰克在伺机捕猎野猪,“猪崽子”负责管理火堆,除此之外,那些孩子们似乎还很适应岛上的生活,玩耍、洗澡、在林中捡拾树枝,原本认为在五六岁的年级纪,正应该是哭着喊爹娘的时候,事实证明,当和一群孩子在一起时,似乎爹娘也不是那么重要。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矛盾,拉尔夫和杰克在优先搭建茅屋和捕猎野猪上,发生了分歧,尽管最后回复了平静,但是我感觉他们的矛盾迟早要爆发。
(四)
这些孩子们似乎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但是对于规则,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的散漫了,不遵守了,负责打水的不干了,随地大小便,管理火堆的人去打猎了,开始制定的一切规则,形同虚设。当然,也出了一件大事,就是因为火的熄灭,导致他们丧失了一次获救的机会,拉尔夫作为头头,非常恼火,对着杰克大发牢骚,而杰克带着人去打猎,抓回一头野猪,解决了大家的食物问题,当被责难时,也很生气,也很委屈,此时,在杰克和拉尔夫之间就产生了潜在的矛盾。生活中,当问题出来之后,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如何处理,如何补救,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影响,而不是一味地去埋怨、抱怨,这样只能使问题更复杂,更难解决。抱怨,是一件伤害感情的利剑,往往会使事情朝着更坏的一面发展。
(五)
岛上的孩子分成了两派,以拉尔夫和猪崽子、西蒙为代表的不相信野兽和魔鬼存在,而另外一些人特别是莫里斯,他们坚信岛上有野兽。事情的转折点就是双胞胎兄弟在夜里值守火堆时,据说发现了怪兽,引起了大家的恐慌,因此拉尔夫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应对措施。但在这时,分歧再次发生,杰克似乎对起初制定的规则忍耐到极点,公然挑衅拉尔夫的权威。西蒙和猪崽子两个是善于思考的孩子,西蒙的那句话,令人吃惊,也道出了人性的恶:“那野兽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故事中象征文明的拉尔夫正在被削弱,而象征野蛮的杰克的影响力却不断扩大 。文明的发展漫长而曲折,而野蛮来的却如此直接,这也是人性中“善恶”的较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