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扬 536 1 收藏2019-09-03
不二法门与阴阳与道的三位一体的比较
佛家的“不二法门”这种类似于“波粒二象性”观点不是更早的类似逻辑思维的源头,更早的是在国学易经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有这种思想,所谓道就是“一”,道家的经典《道德经》、《黄帝内经》、儒家的经典《中庸》等等也是从阴、阳、道三位一体的关系推演出来的,同理佛家思想也然,有许多佛家都是可以用阴、阳、道三位一体的关系推出来。与爱因斯坦发生世纪论战,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丹麦文:Niels Henrik David Bohr)对中国的易学也是非常钟情并得到了启发,据说他用太极图用来作为家族标志。
易经阴阳相互化为的学说以及数学逻辑还是要比佛家学更早很多,比较可考的是周易,《连山易》和《归藏易》据说是夏朝与商朝的,但由于年代远久暂且不淡,但估计没有传说中文王推演的《周易》的六十有四卦以及注备那样系统,不过,可以预见阴阳相互化为的学说以及数学逻辑应该在周朝之前就有。
只是到老子对“道”的相对系统的论述之后才有了阴、阳、道的三位一体,当然,如果以你所说“不二法门”如果是在佛家传入古华夏之后才产生的话,那么,它肯定是吸受了阴、阳、道三位一体的逻辑,我是以易学的阴、阳、道的三位一体以多维度的逻辑思维来研究各种学说的,本人提出的价值相对性、价值相似性、价值系统性以及价值全息性原理都是来之于这种逻辑,只是用自己结合当代的白话形式系统化而己,以前我在用这种逻辑与人讨论,有人说我是黑格尔辩证法,但本人以前并没有系统学习过黑格尔辩证法,但其实很多人可能不明白,易学的数学逻辑以及其背后哲学思想对产生的西方近代的哲学和科学的影响多大,不说近代的物理学中量子学、热力学,就是化学、生物学、心理学、医学、数学、经济学。。。等等都有它的影子,比如,计算机二进制的算法就是从阴(0)阳(1)得到启发的,而经济学就更不用说了,被称为经济学鼻祖的斯密等据说也是在得到《道德经》等国学文献的启发才写的,而今代的哈耶克更是就几乎差点没有照搬老子以及朱杨的思想,但都没有学全,而被现在在西方社会世界据说销售量排在前三与《圣经》并排《道德经》其实也没有完全做到真正的“三位一体”,但由于其作者在哪个时期相对系统对阴阳转化逻辑思维的运用来分析人与自然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较系统论证了“道德仁义”等的逻辑思维却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其对“道”的理解,其破绽几乎找不到,只是其文言文中有时正话反说的思想被人曲解,所以,只能从整个国学的根易理的数学逻辑思维破解,国学的精粹思想要么是被后人神化玄化,要么是被人全盘否定,而缺少有人去挖掘提炼,尽管多年来提倡国学,但国人真正研究并从中挖到“宝”的很少,倒是西方人在学习一些还是不太精确翻译的国学时却还能频频得到启发,西方人得到的启发往往都与阴、阴、道这三位一体的维度中而来。而国人却后知后觉令人痛心!
下面我再介绍一下与阴、阴、道这三位一体类似的佛家“不二法门”。究竟什么佛法的“不二法门”?简言之,就是“没有二元对立”的法门,佛家认为人心偏执(着)创造了概念世界,充满了二元对立,当中包括了“上下、左右、这个、那个、内外、对错、真假、正负、好坏、你我、应该、不应该”等等数之不尽的(阴、阳)二元对立观念,体现在经济学的概念中有供给(阳)与需求(阴)、劳动(阳)与效用(阴)、私(阴)与公(阳)、个别局部(阴)与整体(阳)、剩余价值或利润的正负等的二元(阴阳)对立,佛法上叫“分别心”,简称“住相”。那么,如何破“相”与消除这个“分别心”,自性中的众生都是唯(执着、住相)心所生,苦恼的根源来之于真我(道身或佛身)的未实现,所以,佛家认为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生即为自性众生现,如何度?饥来食度、渴来饮度、困来觉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就是指这种在发生偏离中道而产生不平衡在达到边际为零(突变度、奇点)发生违背中道的导致系统崩塌的恶、坏。。。等等质的突变度之前时就要适可而止,这正是佛家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本意, 是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避免“恶业”(佛家术语)的产生,所谓“恶业”就是行为过度而产生的损人利己甚至损己害人的行为,是善业的反面。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而与此类似的是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是说应加以反向控制(制止)回归于中道(非空非有的平衡态),但老子说的是这个过程要弱用柔用,避免大起大落而导致“强用”(相对于“弱者道之用”的弱用而言),这不利于系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从人的角度而言,身体生理、心理、社会、生态上关系的不健康状态都是由于没有处理好这个度使(1)自我(心)与本我(身对象),(2)自我与超我(社会对象),(3)自我与物我(自然对象)等等二元对立的不和谐导致的。以强制暴、恶治恶、革命、战争。。。等等形式是无奈之举,故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所以,持“道”的思想是以防范大起大落的“硬着陆”而用柔胜刚的“软道陆”为目的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
而这种思想体现在中医则是贵静重养为主,即强调结合以自然形成的见效虽慢但负作用(使用价值)很少的药食、时节等通过日常使用逐步来治养人的身心达到自然状态的健康,而人为的见效虽快但负作用(使用价值)大的则是无可奈何时才用之。《黄帝内经》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所以,中医提出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愈后防复”,“愈后防复"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其核心,落实到一个"防"字上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指导人的行为要身心与天人合一不二的方法论,我以前从事医疗保健行业时对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能食疗的尽量不要药疗,能中药治疗的尽量不要吃西药打针吊滴”就是这个以“自然疗法”为治未病(亚健康)防已病的道理。这与佛家的“不二法门”逻辑上一致,不同的是佛家的“不二法门”更倾向于由内而外的“正心”来达到“知行合一”(阴阳合一),而国学易道的则侧向于在客观实践上的“知行”与“天人”的合一。
由于,佛家的这由内而外的世界观发展到禅宗慧能时达到颠盛,他有一句名言说“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但如果从内外不二的说法,我认为他这只说对一半,因为,他是从“仁者”的心胜于外景的影响,主观尺度起到主导性时,才说强调是“心动”而作为外景的“风”与“幡”不动了,但如果一个人的这种主观尺度没有那么强,而被外景所胜倾向于以外景为尺度,或外景的影响触动之于心时,则可能是倾向于客观的“风动与幡动"了。
这与王阳明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的道理一样的,都是为了“明心见性”从而达到“吾性自足”!
如果,一个人(主体)内心足够强大不受外景由外而内的作用或消极影响时,那么,见花盛就未必会感春的喜悦,见炎阳末必会感夏的躁动,见叶落未必会感秋的伤悲,见冰雪未必会感冬的冷寂。
由外而内,当外景移情而触动于自身时常常会有一种被动的情绪感应:“花盛而感春的喜悦,炎阳而感夏的躁动,叶落而感秋的伤悲,冰雪而感冬的冷寂”!
由内而外,主体因情绪触动而寄情于人为创造的外景时常常也会使客体赋予人性化情怀和价值意义。又有一段对联曰:“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因为由于在以青山为埋葬地的岳飞坟前作者的民族情怀的触动而写下的名句,以此来表达青山以能埋岳飞作为葬地而感到青山之有幸,白鐡因为铸造秦桧夫妇等人像日夜为人所唾骂而感白鐡之无辜。
其实,盛花、炎阳、落叶、冰雪、青山、白铁本是无情物,其乃客观存在之物,与人之心(自我意识)又何联系?但正是因为观察者(主体)与外物(客体)产生了同步共振的频率从而才使此景生情有了意义之所在或是使此情造景赋予意义。心物互联阴阳相依,存在乃意识之存在,反之,意识乃存在之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