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500字每天写1000字
交流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交流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作者: 大可 | 来源:发表于2015-06-06 22:17 被阅读417次

    先说一个有意思的事儿,我的微信公众号上一篇文章《今天,做不沉默的少数》在推送之后没多久,就遭遇“此内容被多人举报,相关的内容无法进行查看。”的下场。
    我掐指一算,这个更新频率很低、推广几乎不做的公众号,竟然在订阅者数量寥寥的情况下,“享受”到多人举报的待遇,不得不令人怀疑是微信内容运营团队的自我阉割,还是“伟大而隐秘”的朝阳区群众的举手之劳,对此,只能表示呵呵。
    如果你想重温这篇短文,其实在简书就可以看到了,感谢简书,顺便祝贺图文混排改版,以及吊炸天的安卓客户端写作功能。

    我说你听.jpg

    回望过去两个月的生活,值得分享的其实只有五件事:
    1、比较用心地学习家庭厨艺和生活技能,并学习对家人好;
    2、提高了各个写作平台的更新频率,虽然还是想的更多一些;
    3、添加了许多互联网行业内大牛的微信,并加入了颇有价值的微信群;
    4、经历了一次精神崩溃,却也妥协和收获了一份人生的财富;
    5、接近全力地放空自己,努力适应二线城市的环境和节奏;

    我想挑选与你可能价值最大的第2、3点来扯淡一下:交流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自从微信公众平台打出“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的口号后,不得不承认,很多用户都踊跃地响应号召,开始热情地贡献优质的文章,特别是发布原创的优质的内容到公众平台,伟大的赞赏功能以及原创标识,又直接保障了写作者的权益,滋润了一大笔受益人和自媒体。尽管早先传言的“80%的阅读量来自朋友圈转发”被证伪(其实一开始认可这个结论的人就不多),我们还是可喜地发现,内容的交流,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开始进行着,正如不可阻挡的信息鸿沟的形成速度一样惊人。

    另一方面,互相添加微信好友,拉人建群成帮派,也被很多赋闲(或者说有心)的人玩出了花儿。好处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意识地主动构建自己的信息圈和兴趣圈,坏处是,你在发布个人动态或者发表意见时,常常不自觉地要谨言慎行。

    当然,以上并不是要代表你或者谁的看法,不过这确实是我的典型行为。针对不关心的人,或者恶性刷屏的人,你可以在朋友圈屏蔽对方的动态,但是如果你说的东西空洞无物,让人产生不了交流的价值的话,或许你才是那个被蒙在鼓里却早已被屏蔽的一方。更有甚者,一添加好友,就主动屏蔽对方,或者主动屏蔽自己的。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那些互相屏蔽彼此动态,却依然添加好友并且很少交流的微信用户,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

    答案也许就是一个字:懒。

    人的“懒癌”的出现,其实竟有几分理所应当。在这个分不清人与信息到底谁在消费谁的年代,很容易造成一个人的信息过载以及注意力缺失,即使常常是只关心自己关心的,也很容易搞得精神游离,而非高度专注。在人们不断给自己增加信息网和价值链的同时,懒得去悉心打理这些关系,成了一种常态。

    作为重度阅读患者的我,一开始惶恐于自己的订阅号数量太少逼格不高,于是潜伏搜索信心排查,终于获得了相当数量参差数量的内容源,却因为根本无力每天及时阅读,而造成信息接收的负担。

    所幸,方法总是比问题多。我学会了能用个人微信号、邮件来往、App使用搞定的事儿,就不必须通过关注订阅号来实现交流了。同时,即使我认可清单式的“快速可复制经验”的交流方式,也必须保持每周定期阅读长文、专栏及书籍的习惯。

    那么,怎么避免自己的信息对别人(这里指微信好友)产生无用甚至有害的干扰呢?方法之一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质量,言之有物或者言之有趣,如果你有足够的自知和恰当的自信,你会发现,即使只是发表生活状态,也会有人觉得读起来津津有味;方法之二,是我常常对我那爱碎碎念和叨逼叨的老爸的近乎唯一要求:别说话……
    (注:这里的“别”,读四声)

    不过就像任何一个辩题一样,当你发表了一个观点,即使想过了数遍,看起来也没有硬伤,也总是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辩论。例如,“凭什么限制个人言论自由啊?政府公共场合全面禁烟都被批了是脑残的做法”。没错,即使我是非烟民,我也不支持全面禁烟,不过对于说话这件事儿,简而言之,于你有用你就听取啊,无用则果断取关,不去干扰别人其实就是造福别人。

    雨过天晴,大周末的,适合把酒言欢看欧冠,巴萨对尤文可不是很常见;当然,如果你是高考学生,最好还是好好学习守得功名等云开。

    就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交流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od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