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枪打出头鸟”,“烂泥扶不上墙”都震慑着每一个不合群的人。
一个孩子如果只愿意自己玩,但是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玩,那么他就会别父母贴上“不合群”的标签,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都会变得非常焦虑,因为合群的能力对于在一个社会上来说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能力。
之前在单位里面发生了一件真实的事情:
一个女孩A和一个在公司内部非正式场合比较有“权威”的人B在空调的事情上发生了冲突。
女孩会夏天觉得空调太冷,而且空调吹着她,她偶尔会把空调关了。
B是一个比较胖的人,非常怕热,于是就会把关的空调打开。
有一次呢,发现空调开关坏了,无法关闭。
B因此觉得是A故意把开关弄坏了,还因为此事发了朋友圈。
朋友圈还有很多人点赞。
于是两个人的矛盾就公开了,其他人也慢慢开始站队。
慢慢地我发现A女孩不像以前跟别人说话了,很沉默。
一件事情,就让一个女孩变得“不合群”了,而且不合群之后应该是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一个人“不合群”,有可能是主动的因为“性格”原因,也有可能是“被不合群的”。
但不管怎样的不合群,都会给个人造成极大的伤害。
在群体中,那些不合群的人是其他成员排斥的首要对象,遇到好事都不愿意和他们分享,遇到麻烦不合群的人也容易被选为“替罪羊”。
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合群是很必要的,不合群是很恐怖的。
这件事后面的演绎有了新的结果:
因为对于我来说,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是最后弱势的一方被不合群了,职场的处境就很危险了。
但是今年疫情后,A主动和另外几个人聊天、沟通,她们也组成了一个小圈子。
这样A又变得“合群”了,不过是另外一个小群体。
我知道有很多人都会从“特立独行”的方式来解读不合群。
譬如:
有原则,有底线,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他们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有多少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有多少人知道要像某个方向努力。
作为普通人,合群还是第一位的,不合群,被群体排斥,你还想干啥,你还能干啥。
写在最后,
这个社会毕竟是群体社会,你想要做什么事。
一定会和别人沟通、协作,因此“合群”的能力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能力。
希望你在和别人合作时,在人际关系处理时,能够换位思考。
考虑别人,也考虑自己。
真正地做一个“合群”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