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通话说销售产品续费的事,对面告诉我正忙着,等会儿回我话。
大概10分钟后打过来,说是我刚刚正忙着给外孙女包包子(受女儿之托)我知道那孩子在市里上学,女儿每天中午还利用那么短暂的午休时间,开车回去给给孩子做饭,天天那么紧张不说,做的都不知道该做什么饭了,就来求助老妈,说是给包些猪肉包子带回家,供孩子吃两顿。我问她学校没食堂吗?她说:“怎么没有?只是孩子觉得食堂饭不好吃,就好吃姥姥这口儿,也是从小伺候惯了,没脾气。”没等她说完,我就笑了,隔着电话她问我笑啥?我直接说:“孩子都上高三了,是今年高考吧?要是大学离开本市,莫非你这能干的姥姥还要跟到学校周边去做贴身保姆呢?”“那倒不用,走远了管不着也就算了。”
我接着跟她说:“等孩子上大学了,你就彻底解放了,你马上奔古稀的人,也该享享晚年清福了,跟锅台打了这么多年交道,还不够吗?”大伙猜猜她咋说?“女儿说了,自己俩口9月份以后,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
我说:“这么艰巨的任务你接着了?”“不接咋整?这不是离得近吗,他俩都在内部上班,俩妈又都在院里住,难道让他们上食堂吃去?”
我感到非常奇怪,这就是咱中国的“妈”,只要还能做自己那口吃的,就撂不下儿女的饭,孩子四十多了,就不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又不是没有食堂。难不成等到他们退休了,还要跟着去做饭吗?怕到时候连自己的饭都要请保姆做呢。
这朋友的理论支持是:“你不管他们,你老了他们能来管你?”
我就不由反问自己:“羊跪乳之恩鸦反哺之义,自己的孩子今后就保证都能做到?”也不一定是孩子们不孝,社会压力大是现实,怕到时连自己都顾不好,赶上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看来养儿防老这话也越来越多被赋予了不确定性。如果老人能帮孩子时帮也没错,但一定不能指望同等回报,大家难道看不到听不见被很多老年人的质疑的传统观念正在弱化,媒体对养老问题的多元导向也时不时地冲击着大家的头脑,养儿防老随着社会发展必然逐渐成为过去式。
我有认识的一位原来子弟学校老师,退休后住进养老院已有数年,她说儿子就在同一所城市,一年最多来两次探望,总说抽不出时间,总在忙,我相信这就是现实,所以人们也不必过多感到失望,看来期望越大,结果失望的成分就会越多,不管自己愿不愿意接受,将来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不记得在哪位简友的文章中看到过:“要允许各种事情发生,能做到平和心态从容面对就说明自己修行到位了,再不济也应该走在不断修行的路上,任何事情变是绝对的,不变才是相对的,只有适应形势变化,跟着时代前进步伐,才不至于在需要面对时,让自己在毫无准备情况下而感到措手不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