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这一天上午,老师以极简的方式把十二感官过了一遍,后面几天会讲到细节。
一开始,老师问同学感觉身体如何,有人说头疼。老师又问,你怎样知道自己是很舒服的,还是饿了,热了?你是怎样知道的?是谁告诉你身体的感觉?
答案是我们十二感官中的生命觉。
感官要发挥其作用,需要通过与神经系统的连接。神经告诉我们所看到、所感觉到的。我们得到的印象是通过神经收集到的信息。如果我们未经允许用手拿东西,那是偷。而用眼睛看呢,就不像是偷东西了。
人的感官活动是以神经为中心的,而主要的神经是在大脑和整个脊柱。如果头部的功能跑到胸腔部位,就发生了错乱。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十二感官的名称:
触觉 —— 自我觉
生命觉 —— 思想觉
运动觉 —— 语言觉
平衡觉 —— 听觉
嗅觉 —— 温暖觉
味觉 —— 视觉
四个基础感觉: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它们与身体相关。所以老师先问了我们感觉身体如何。
生命觉:
生命觉告诉我们,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它不是一个向外探索的感官,而是完全向内,与我们的身体器官深度连接的感官。它是在半清醒的状态。只有在我们不舒服、生病的时候,生命觉才会变得清醒一些。平常它是在半沉睡中。不同的人,使用生命觉有不同的方式。
(编者注:
关于生命觉,自己有蛮多体会。我的生命觉保护得还算不错,当我肚子不舒服或受寒的时候会及时采取措施,不至于会让状况恶化。最近吃了些高油高糖的食品,眼睛就难以睁开,困倦得很。我想这是身体在告诉我,要避免什么样的食物。)
在这里,老师提醒我们,十二感官的任一感官,都不是要让我们去做什么,感官只是去阅读、提取信息。这可能与我们的认知相悖,我们会认为感官是驱使我们做事的动力。要打破这样的认知,是有一些困难。但还是要提醒大家,尽量保持开放性。
感官不是运动神经,也不等同于感统。当然,运动神经是有知觉的,能传递感觉。
运动觉:
老师问我们怎么能站起来?怎样能动自己的身体?怎样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是什么驱动我们去做这些动作?
是我们的想法,想法推动了意志。我们都听过百足虫的故事,当被问到它走路时先抬哪一只脚,百足虫再也不会走路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是大脑让我们走路,那到底是什么?是我们的意志。
而神经告诉我们,自己的手指在手臂的什么地方,自己的腿在哪里,告诉我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因此我们可以做出动作。有些孩子出生时因为缺氧而大脑受损,他们是没法动的,因为他不知道身体部位的存在,比如右手。而中风的人也一样,他不知道身体某一部分的存在,大脑与之的连接断掉了。
运动给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当我们开心地蹦蹦跳跳,奔跑时,感受如何?想象一下,广阔的草原上一匹骏马在奔跑。我们运动的时候,是心怀喜悦的。我们天生就是会动的,运动影响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开心起来。但如果天生瘫痪,就很困难了。
平衡觉:
平衡觉的作用帮我们定位,寻找方向感。平衡觉发展不太好的人,方向感一般都不太好,容易在城市里迷路。
小婴儿刚出生,就会动个不停,开心得很。为了要能直立行走,小宝宝要通过平衡觉来与地心引力抗衡。
平衡觉对心灵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让我们能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处境,身体能够保持平衡,让心灵也能平衡。
我们内耳里有三个半规管,在身体里建立起四个方位的方向,让我们能运用平衡觉来定位。
触觉:
老师让我们轻轻地触碰旁边的同学,没有动作,隔着衣服,不直接碰到衣服。感觉如何呢?
单纯的触觉要与运动觉、温暖觉相区分。老师举例说自己有只猫,抚摸它的时候它很舒服,但那不只是触觉,还有动作。
我们往后靠在椅背上,能感觉到边界。触觉也给我们存在感,让我们知道自己身体的边界,在潜意识里知道身体的形状。我们之所以穿衣服,不完全是为了要遮蔽身体、适应天气,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穿衣服让我们感觉到被触碰。
触觉是一个隐蔽的感觉,它更多是在自我的意识里,又能给我们存在感和界限。
当然,从生理的角度讲触觉,可以讲皮肤有几层,这不是我们的重点。
触觉通过我们所穿着的衣服,在潜意识中给我们一种安全感。正如昨天老师提到的,在神话中我们是神造的。
对触觉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有机会观察一些自闭症儿童,你会看到他们不允许别人碰自己。老师讲到一个很有名的例子,Dr. Temple Grandid,加拿大动物科学博士,儿时曾患自闭症。她在农场里看到宰牛时,牛被一种机器挤压。她感觉那些牛蛮享受被挤压的过程。她很渴望被触碰,但因为自己的自闭症状况,又不允许别人碰她。
为什么她会如此渴望被挤压?因为挤压是一种强度很大的触碰。之后她想办法发明了一个机器,专门是挤压人的,脑袋可以伸出来,自己可以调节挤压的强度。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为什么她需要被挤压?挤压能让她的灵魂真正地进入身体里。因为自闭症的人,灵魂是在身体外面的,好像魂不守舍一样。从人智学来讲,自闭症的人没有办法知道身体是属于自己的,没有存在感,所以通过这种挤压,她能唤醒自己的触觉。被挤得舒服了,知道我就是我自己,找到我自己,魂就回来了。
她后来成为正常人,能到处做演讲。但如果没有经历这种机器的挤压,她是完全不可能面对公众的,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
施泰纳先生说过,触觉产生的界限的存在感,是所有宗教的起源。
宗教的英文单词religion来源于古拉丁文religare,意识是重新连接,与灵性世界重新连接。但如果我们都不在自己的身体里,如何能与灵性世界重新连接呢?如果你在自己的身体之外,所有的宗教对你都毫无意义,因为没法连接。
这时有同学说刚好看到关于这位女士的电影,他的问题是Temple Grandid的触觉是坏了呢,还是过度敏感?
老师回答说是过度敏感,但还有一个关键点,自闭症人士不能与其他人有肢体接触,他们不愿意。而他们又需要触碰,让魂魄入住到身体里。这听起来很矛盾,但这就是自闭症的矛盾所在。
从治疗的角度来说,触觉是重点。
另外有同学说,刚才讲触觉与界限有关。有些敏感的人,不需要看就知道背后有人,而有些人是不知道的。
老师比划了一下,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就是手自然弯曲的长度,这个距离是360度的。在这个360度的圈子里,我感觉自己拥有自由活动的空间。但是在中国,这个安全的个人空间常常被侵犯。唯独这点对于老师来讲有些困难,总是会被别人靠近、碰到,搞得她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自闭症倾向。
如果有个人在桌上写字,另一个人靠太近了,这个写字的人可能突然间笔就从手里掉下来了,没法继续写。这是触觉产生的连锁反应,会影响到动觉。
中阶感官:嗅觉、味觉、温暖觉、视觉
这些是帮我们有意识地与世界相遇的感官。施泰纳将它们归类为与心灵相关的感官,这是让我们与外界相连的四个感官。
嗅觉:
嗅觉是一个很难控制的感官。一般来说,气味在空气中弥漫。因为要呼吸,味道会进入我们的身体,没办法控制。
从心灵的层面,嗅觉有什么影响呢?在英文里有句话“I smell a rat”,字面的意思是我闻到老鼠的味道,其实是说我感觉不妙。
老师问我们在中文里有什么类似的表达,有人说“闻到火药味”。其实每一种语言里都有与嗅觉相关的话,用味道来描述心理变化,就像是对空气的敏感度。
在鼻子里,有像隧道一样的鼻腔。鼻子与脑直接相连,距离更近,神经传导更快。
老师问,如果我们在一个房间里闻到薰衣草的香味,会感觉如何?有同学答浪漫。
老师说,联想到浪漫,是不是因为你曾经有在薰衣草香味的环境中,与爱人共处的经历?联想来自于我们过去的经验。所以很有意思的是,嗅觉是与我们的记忆紧密相连。就像闻到小婴儿的乳臭,你会想起自己养育小宝宝的时光。
有人会对特定的不好的味道上瘾,比如有些孩子喜欢闻汽油味或胶水的味道。前面老师讲了,在心灵层面上嗅觉与道德是直接相关的,这些爱闻汽油味的孩子,我们可以推断在他们在道德上产生了些偏差。
味觉:
嗅觉带着侵入性,而味觉就不同。我们是有意识地去品尝我们想吃的东西,我们是有选择的。
老师曾经在康复村Camphill工作了六十年,创始人是一位医生。他说过我们的脸里头,眼耳口是相连的,通过一些中空的管道相连,就像里面藏着一只鸟,而嘴里呢,又有一条鱼。比较难想象是吗?
老师在学校里教人体生理学时,跟学生说,我们这里有只鱼,嘴里有条鱼。然后学生回家跟家长这样重复一番,家长都要疯掉了。
当骨头里充满了液体,就会得鼻窦炎,这是非常痛苦的一种炎症。我们哭的时候会流鼻涕,如果没有那些中空的管道,这些液体要往哪里流?所以刚才老师说,要我们想象有一只小鸟。
温暖觉:
这是一个颇神秘的感官。大家很难找到这个器官存在于哪里,不仅仅是通过皮肤或心脏来感觉。
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个医生发现手上不同的区域居然对温度有不同的反应,有些地方感觉冷,而有些地方感觉。他竟然把皮肤切下来,放到显微镜下去研究,但是不同区域的皮肤细胞并没有不同。
另一位医生本身有皮肤病。他发现自己身上某个部位对冷敏感,而其他部位对热敏感。他的皮肤病好了以后,他又发现原来怕冷怕热的位置全都乱了,跟原来不一样了。
我们的皮肤有好几层,底下有微细血管,血液会直接流到皮肤里。这些微细血管有很长的神经。按康复村创始人的说法,温暖觉是通过血液来作用的。血液通过微细血管连接到心脏,所以我们刚才会有同学说是温暖觉的器官是心脏。
哪种动物最喜欢温暖呢?大家都说是猫,猫最喜欢晒太阳,晒得很舒服。
视觉:
昨天老师讲了,视觉与听觉的特质相反,是一组两极性。
什么是真正的看见?眼睛是如何运作的?如同照相机一样,大脑里的成像也是倒过来的,自动倒过来。
这里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块全黑的天鹅绒布。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种布是所有布里最黑的。老师用手掌遮住眼睛,也看不到绝对的黑色。
我们会先看到红色,然后也会看到黑色,但颜色会一直变。
接下来是问答:
有同学分享自己在禅舞中,通过运动觉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老师说,不仅仅是触觉,四个基础感官都是能告诉我们自己的存在。每个人感知的方式不一样,有人喜欢静静地去感知,有人在运动中,能主动感知。
有同学问:我们所说的感统失调与十二感官的发展不平衡,是一回事吗?
老师说,感统失调可能是十二感官中任意一个或几个感官的失调。她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孩子踮着脚尖走路,总是在跑,可能是运动觉失调。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说,要见到孩子本人才能下定论。另外有人走路时手跟着一起动,手不能静止下来,这也是一种感统失调。
高阶感官:听觉、语言觉、思想觉、自我觉
语言觉:
老师问我们语言觉是什么感官?有同学说是用来表达的。这时老师再次强调,所有的十二感官都是去提取信息的。而表达是向外。
正是通过语言觉,我们哪怕听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也知道对方在说话。
语言觉告诉我们,他在用语言来表达。
思想觉:
我们普通人无法去提取别人脑袋里的想法。而通过思想觉,可以有感知,形成概念,并理解别人。知道别人在运用语言,这不等同于真正理解整个句子及其含义。
有时候小孩子不需要思考就知道我们所说的意思,也就是说,他虽然不懂我们讲的概念,但是通过感受或身体的姿式、动作,他能明白。比如大人蹲下来对着孩子叫,孩子就知道要抱他。
自我觉:
老师问我们,自我觉是什么?有同学回答:自我认知,自我的存在。
老师说,恰恰是与自我认知相反。自我觉是去认识其他人的自我。如果我们去蜡像馆,一个蜡像再栩栩如生,我们也知道是假的,因为它没有一个“自我”。
听觉:
与视觉形成两极,对比性强烈。
接下来,老师让我们做了个小试验。主办方准备了一块大红色的布,老师让我们盯着布看一分钟,然后往旁边的白墙上看,留意会看到什么?
答案是绿色。绿色是红色的互补色。
但是这绿色从何而来?是我们自己的眼睛创造的吗?我们明明刚才看的是红色。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做这个练习。有些艺术治疗的方法就是使用这些互补色做治疗。
老师又说到,有时候我们散步时会碰到小蜗牛。它们没有眼睛,那它怎样能看见呢?通过两个触角来探路。
其实人也是用眼睛来触碰的。我们的眼睛不停地转动,就像蜗牛的触角一样,触碰到我们想看的目标。我们的眼球非常灵活。
歌德曾经说这样讲过眼睛的创造:由光而来,通过光而去,为光而存在(the eyes was created by the light, through the light, for the light.)
眼睛是天生被光线所吸引。所以要看到绝对的黑暗是比较难的。
老师说自己十年前才戒烟。如果把烟头放到皮肤上,会被灼伤。而想象那支烟变成光线,而眼睛就是皮肤上被灼伤留下的疤痕。这确实有点难以想象和理解。
当我们不明白人体构造的时候,不妨回到胚胎学,可以从中找到答案。胚胎的第五周到第七周,大脑开始形成。这时候的大脑是非常好奇的,就像小蜗牛一样去探索。整个胚胎还是一团软体组织,骨骼还没有形成。大脑为了要探索,就像蜗牛的触角一样要伸出来,会变成两个像杯子一样的容器,努力地向外延伸。而外面有光要进来,它们就要相遇了。光在容器外面形成了灼伤,留下了水泡。
老师让我们看《十二感官》第104页的图。
视网膜与视神经相连。当它成像后,向大脑传送。它对光和颜色非常敏感,无血管,稍带紫色,外面有层皮肤保护它。
水晶体是透明的,像一个过滤器。我们知道珍珠是怎样产生的。水晶体就像珍珠一样珍贵。
如果我们去医院找眼科医生检查,透过瞳孔,医生可以看到大脑,因为中间是透明的。
在所有感官中,眼睛是最独特的。它既可以与身体分离,又与大脑直接相连。眼球是介于大脑与皮肤之间。
眼睛是一个最佳的容器,不断地收取信息,装得满满的。它用自己的方式来运动。它能体验颜色的冷暖。它也与其他感官相结合,主要是基础感官(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我们如果晕船或晕机时会很难受,这时候通过眼睛去聚焦在某一个物体上,与基础感官相整合,人就能平静下来。这是通过视觉去整合其他的感官,也只有视觉能做到这样的整合,所以眼睛非常重要。
讲到这里,有同学分享了自己的体验。有一次她去登山,到了悬崖边上,因为周围没有参照物,感觉没有办法平衡,只能蹲下来。因为感觉自己没有能量把周围的空间填满,所以她必须伏在地上,或看着一棵树。但是她感觉是视觉骗了自己,或者是平衡感不好。她不知道自己是视觉上有问题,还是平衡觉。
老师说,人在高处时,好像所有东西都在向内走,而要克服恐高,秘诀在于往下看,往远处看,把自己整个人往外延伸,把自己能看得见的空间都填满,就能战胜恐高了。这是她儿子教她的。
老师分享了最严重的一种恐高。有种运动国内可能比较少,在国外叫双人攀岩,两个人捆在一起,一个人先攀爬上去,然后再把同伴拉上来。拉的时候,因为聚焦在他身上,而这时处于高位,向内走。恐高还不是马上发作,而是回家两三天后,睡着觉就突然摔下来。
芭蕾舞里的小天鹅为什么能转那么多圈?因为在训练中,要聚焦于某个点,这样才能保持平衡而不摔倒。同理,在华德福的优律司美中,不可以闭上眼睛。
这时候Ko老师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是盲人,怎么办?
Adola老师说,盲人必须依赖于其他感官,如触觉、听觉,并借助声音,使用拐杖之类的工具,来帮助自己定位。
前面我们讲过触觉和皮肤让我们产生界限感,与世界分离。除此以外,眼睛也能帮助我们产生距离感,因为我们看的地方与我们之间有距离,那个地方与我不是一体的,这也是界限的来源之一。
盲人看不见,没法用眼睛产生距离,不能向外延伸,所以会向后退缩。因为盲人无法用视觉将自我与世界分离,所以他们天生就会讨厌分离。
他们对听觉依赖很强。而听觉又与人的意志力紧紧相连。一般来说,盲人的意志力都非常强,不太好相处。
眼睛是向外的,天然地会让我们产生反感(离斥感),而耳朵是向内的,与同感(近融感)相连。这里说的反感和同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讨厌和喜欢。反感更多的是客观的批判性,这是视觉所带来的。
我们可以留意一个人擅长用视觉还是听觉,这会带来不同的性格倾向。视觉型的人,可能客观批判性会强一些。而听觉型的人,更容易与他人产生共鸣。
老师说在成都见到一种黄金打造的面具,有两个往外延伸的触角,有点像蜗牛的触角。其实人也是类似的。我们不需要对视,也能感觉到有人在看你。
在与他人相遇时,我们的自我和星辰体通过眼睛向外走,当然同时也会用到自我觉。请回忆一下昨天老师讲的四体(物质体、生命体、星辰身和自我身),还有十二感官是去提取信息的,为了让你知道在和谁相遇,自我觉把你拉回来,让你意识到自己所看到的。
在第一天的课老师讲过视觉与听觉的两极性。眼睛是向外的,而耳朵向内。在胚胎的成长过程中,耳朵是长在人体最硬的骨头上,从那里延伸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