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坐在摇摇晃晃、一路向南的列车上,才发觉这一次的考察已然结束。
首先当然要补齐行程的记录。十九日晚在五台山下入住,住宿环境与之前相比不知差了多少。好在第二天一早便打包出发,离开那没有毛巾,没有空调,又无法开窗的小店。早晨先是驱车至南禅寺,寺在一处安静的村中,很少见什么游人,香客大多跑到五台山上各大寺院去了吧,这里庙小,不灵。
听胖师兄讲,我们所见之大殿,已远非原貌,70年代硬是从乡村洗剪吹整成了盛唐气象,就连我最喜欢的一组鸱尾,也是从东北远道而来。殿中佛像用铁栅栏隔离开来,剩余的空间逼仄,仅能容十人上下。环视大殿一周,选角度拍照,殿中依然人满为患,想想殿中并无我所关注的金刚力士,便退出来坐在山门后的台阶上描画殿顶的那一对鸱尾。从前总觉得中国古建筑,规范极多,结构理性,甚至有些死板,但单就这小小一点装饰而言,便可见古代匠师深厚的艺术修为。只是,画了又画,渐渐觉得这只鸱尾有形似古埃及阿努比斯之首的成分,且作笑谈。
从南禅寺离开已近正午,接下来所至为延庆寺。在寺外看,山门、钟鼓楼及其后所能见的各处皆极华丽,不过看木色便知全为新建,甚至还未来得及做旧。天王殿前有一宋代石幢,本应有三段,最上一段已被盗走,最下一段似是埋在地下,中间这可见的一段遍刻文字与纹样,其中角部一处莲花清新秀丽。从胖师兄那里听来一个知识点,北方的石刻,向北一侧风化最早,是因为北方冬季西北风凛冽,而刻字所用方法又致使一旦风化便不可辨,所以这样的损失无法挽回。绕过天王殿才得见其后金代的大雄宝殿,外观所见最为特殊之处为心间两檐柱柱头所加泥塑怪兽兽头,亦或为龙头,乃晋北地区乡土做法,只是我却似乎早前见过,记忆不详。入殿内看,殿内梁架用料及做法都很粗糙,当中四柱位置及承接方式皆显怪异,后才知为后加,而这殿竟是在战乱中建成,也难怪所见种种。另一神奇之处在于其四面心间内部皆出华栱,依胖师兄笑言,这里该做出向心布局,中间立一尊四面佛,我想,如摩尼殿般四面出抱厦或也不错。
昨日最后一站为佛光寺,也是与自己想象出入最大的一处。我读书少,竟不知东大殿是建在半山的,殿前还有一道极陡的台阶,而大殿前所种四棵古树更是遮蔽了立面大半,而转换角度终于看见了屋顶鸱尾竟是施了黄色琉璃的,这一切都让我有些失望,而天气又不大好,午后太阳钻入云层不见,似乎这一站注定无法圆满。
当然,还是有很多内容是熟悉的。斗栱与平闇做法、众佛像与菩萨像的布置,甚至可以想见当年梁先生爬上爬下的景象。在火车上闲来无事读王军的《拾年》,了解了许多梁先生的故事,故都故国,因而感触更多。呆了一下午,直到临走时太阳才露了一下脸,急着爬上高台去看夕阳下东大殿的雄姿,却因为来了兴致与林老师描述之前一日所见的美景而错过了那一刻短暂的露头,待爬上台阶,太阳有钻回了云层,再未出来。甚至在驱车离开的时候下起雨来。这一路上大多艳阳高照,偏偏这一首一尾两天下着雨。
至于今晨所至南山寺,塔院寺,便不详述了吧。一来所见多为各色信众膜拜祈福,而建筑也因失了宁静而变了风味,二来心中只想着即将离开的事情,所谓离愁别绪吧,也并未留意其他更多。
在塔院寺白塔下,我随着人流饶塔三周,转动每一个转经筒,现在想来,彼时脑海中竟然什么也不曾想,甚至连“一生平安”这样的愿也未发,颇有些心无杂念的意味。是佛法无边么?我心生敬畏。
七月二十一日
于 南下火车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