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逻辑》读书笔记12

《课程逻辑》读书笔记12

作者: 邓仕民重庆 | 来源:发表于2018-02-19 14:31 被阅读0次

                          第十二章  综合实践活动:含义、价值及其误区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一种课程生成模式。(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分科主义课程,两者是基于两种不同的课程编制(生成)原理产生的。第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阶梯型。是一种以“目标---成就---评价”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模式:首先预设具体的教育目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能够有效实现该目标的活动,最后对早目标借助测验作出评价。第二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登山型。改课型的特征在于,以重大的主题(山)为中心,准备了若干学习的途径(登山道)。它以“主题---探究(经验)---表达”为单元组织的课程,即首先预设特定的主题,然后学习者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逻辑展开探究性活动,最后表达、交流并共享学习成果的活动。(二)两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基于两种不同的学习观。阶梯型的课程编制是以个人主义、个人竞争的学习心理为前提的。它把学习单纯地视为“反应的习得”或是“知识的习得”;视为一种线性的个人知识的积累,轻视了相互学习的社会互协过程。登山型课程的学习观的最大特征,就在于打破了传统学习观的二元对立:具体与抽象、经验与概念、感性与理性、实践与理论的分割。它强调学习乃是学习者同客观事物的对话;同教师和同学的对话;同自身的对话。学习者就是借助学习的这三种“对话性实践”---构建世界(认知性知识)建构人际关系(社会性知识)、建构自身(伦理性知识)加以实现的。这种学习观向教师提出了实践课堂教学转型的三个课题:一是实现同“事物、人物、事件”的沟通与对话的“活动性学习”;二是实现同他人对话的“合作型学习”;三是摆脱“知识、技能的灌输”,实现“表达并共享知识、技能”的“反思型学习”。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智慧统整与知识统整。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编制(生成)模式,是同“现代知识生产模式”先适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次变革”;现代“知识生产模式”的系统研究为分科综合并举的课程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强势特征与若干误区。强势特征:一是它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二是它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舞台;三是它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以下几种不良误区值得我们警惕:一是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向;二是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三是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取向。

                                                                                                      2018.2.18重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逻辑》读书笔记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xi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