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下午女儿从学校里回家,突然冷空气来袭,把以前的衣服拿出来试试发现都太小了。我笑着对女儿说:看来妈妈小瞧你了,都长成青年人了,妈妈还留着初中时的衣服。女儿乐了,拿出手臂做了个秀秀力量的样子。
衣服还好,这是有型的东西,孩子穿不下去的时候总是会发现的。但是有些无形的东西就很难发现。比如: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否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改变。有些妈妈从孩子3岁到23岁,还是用同样的口气和孩子沟通,结果孩子说妈妈唠叨,妈妈说你永远是我的孩子,就是到63、73岁还是我的孩子。
02
乐乐妈就遇到同样的事。乐乐今年读小学3年级了,做作业特别拖拉,每天做到晚上10点多,才勉强结束。第二天起床打哈欠、磨蹭,说自己没有睡够。妈妈又是一番“好意”。叫你早点睡觉,你总不听,每天匆匆忙忙,早餐都不好好吃,待会上课饿了,看你怎么办。乐乐背上书包一声不吭的走了。
回顾以前每天吃饭,妈妈至少要叫上5、6次乐乐才肯来吃饭。每次妈妈叫第一句:“乐乐吃饭了。”“来了来了”几分钟过去了孩子没有动静。妈妈又开始叫了:“乐乐,菜快凉了。”“来了,来了、马上。”还没有来。
妈妈把声调提高了:“还不过来吃饭,冷了就不好吃了。”“马上就来。”再过一会,妈妈快要喊出来了:“吃个饭要请多少次呀……”“马上马上”再过一会,妈妈大吼:“再不出来就不要吃了。”乐乐终于出来了:“来了来了….”
像乐乐妈一样说一句不听,只能反复强调。说多了就是唠叨,孩子越大越不听,越不听,妈妈就越唠叨,越唠叨孩子就越不听,就在这死循环里打转。很多妈妈把唠叨当做沟通,还有些妈妈明知道唠叨没有用,但是不知道该怎么沟通…….
03
良好的沟通就是一扇窗,能够帮孩子看到、欣赏另一个世界的美好,不良的沟通就是一堵墙,父母和孩子站在两个世界,永远也没有交集。
怎么可以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呢?就像吃饭穿衣服一样,从小到大,孩子的款式和需求是不一样的。
做父母的很容易给孩子物质上的营养,但是很少关注孩子精神上的营养素。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精神营养素和吃饭是同样重要的。
尤其在孩子6岁以前,我们只要做好两点:左手给孩子足够的爱的精神营养素,右手和孩子立好界限。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哪些是父母的事。那么这个孩子一般都会成长的特别好,和父母的沟通、和学校老师、同学也能相处的特别融洽。
其中爱的营养素包括:接纳、欣赏和用心的陪伴。立界限是和孩子沟通约定好事情的方式、方法并且严格执行。
04
以上面的乐乐吃饭为例。可以和孩子约定好时间,比如和孩子沟通好下午6点吃晚餐,超过这个时间就把餐桌给收拾了。当然家里的零食也要收拾好,现在的孩子很少有饿的体会,几次体验下来,孩子就明白了不按时出来是没有饭吃的。
孩子如果说要饿了吃宵夜,父母需要很有爱心的陪着孩子。妈妈非常理解你饿了不舒服,但是宝贝你已经选择了不出来吃饭,妈妈陪你一起度过孩子不开心的时刻。而不是嘲笑孩子看你选的结果,现在倒霉了吧。让孩子明白无论怎么样,妈妈都是支持你的选择。
05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孩字小的时候追求的唯一两件事:就是无条件的爱和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的建立,是在父母一次次的肯定中培养起来的。我们暂且把这种价值感称之为“晶状体”,这种“晶状体”就像是一张照片永远的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自我价值感强的孩子,每做一件事,孩子就会拿“晶状体”来衡量,我可以做的很好,因为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做的任何事都是有意义的。整个世界都会欣赏我的。
而价值感弱的孩子,每做一件事,孩子就会拿“晶状体”来对比,我不会做,因为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没有一个人会认可我做的事。
孩子在出生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想法呢?这个和孩子小时候父母对他的教育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赞赏孩子比较容易,比如说孩子刚学习说话、走路,我们总是一直鼓励、赞赏孩子,但是等孩子慢慢长大以后,这种赞赏就会慢慢消失。
尤其是在孩子读小学以后,辅导孩子做作业常常会演绎成一场亲子之间斗智斗勇的战争,而孩子常常会在这场战争中渐渐失去自我价值感,也就是脑海里的“晶状体”慢慢失去光泽。
06
闺蜜琳说自己的儿子明明特别的胆小,遇到生人就不愿意打招呼,有次我在餐厅遇到琳也正带着明明就餐。琳对明明说:叫阿姨好。明明躲在妈妈背后不肯出来,琳叹了口气说:“你看,这孩子胆子小,我都愁死了,马上就要上小学了,这以后可怎么办呢?”
我蹲下来对明明笑笑,“我是黄萍阿姨,小朋友们都喜欢叫我黄苹果,我和你妈妈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就认识了,我可以叫你明明吗?”明明看了看我,不啃声,我说“想不想知道我和你妈妈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
明明点点头,在和明明在玩弹珠游戏的时候,孩子特别的活泼,我就赞赏孩子“明明同学,我发现你的思维特别敏捷,阿姨很欣赏你”
正说着珠子掉地上去了,明明弯下腰捡起弹珠。我连忙赞赏:“哇,还是一位很有礼貌的小绅士呢,谢谢你你帮阿姨捡珠子。”我一下就看到明明的眼睛都发亮了。
07
正说着,闺蜜芳芳也带着她的儿子过来了,我郑重其事的像明明介绍:这位是芳芳阿姨和她的儿子小杰,芳芳阿姨和你妈妈、黄苹果阿姨都是好朋友。然后向芳芳和她的儿子介绍:这是琳的儿子明明,一个特别有礼貌而且思维敏捷的小绅士。
明明连忙叫芳芳“阿姨好”,一会就和芳芳的儿子小杰玩上了。琳在一旁看呆了,说这不像是她的儿子。
我笑笑,明明6岁了,你还在用3岁的话对孩子说“叫阿姨好。”孩子就会活在3岁的世界里,而一个6岁的孩子,我们以9岁的心智模式和他对话的时候,孩子就可以培养出9岁的样式。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说暗示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
一个3岁的孩子在6岁的群体里一定会被淹没,而一个9岁的孩子在6岁的孩子里一定是可以突眼而出的。
我们大人见面的时候,也需要介绍,让我们消除陌生感,才会建立信任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更需要教导和训练。
08
孩子脑海里的“晶状体”是需要我们家长不断地教育和训练的,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家长自己的观念,管理孩子不等于管孩子。我们想要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需要按照孩子每个时间的敏感期特性来制定属于他的语言和沟通方式。父母不断地学习,通过和孩子之间的良好的关系,把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孩子。
第二步:设计不一样的生活场景中训练孩子的行为,同样的话语在不一样的场景里说话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刚才的明明打招呼,外出就餐有可能遇到熟人,我们需要给孩子介绍你的朋友,再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孩子,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认识朋友的方式,再去训练孩子,孩子就明白下次遇到朋友的时候,可以这么介绍、打招呼。
第三步:在训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不断地做出调整并修正孩子的行为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