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

作者: 新力 | 来源:发表于2022-05-08 22:16 被阅读0次

    对孩子奖励的利弊

    我们拿学习成绩来讲,很多家长会和孩子进行协商,如果考了多少分,可以给她买什么。

    这对于孩子而言,会让她产生一个新的意识——我究竟是为了我自己而学习,还是为了奖励而学习。

    当孩子认为是为了奖励而学习的时候,假如失去了奖励,孩子还是否会继续学习呢?

    所以我会觉得,可以想要给孩子什么,没有问题,但不要以奖励的名义给孩子,而是以我最近在关注你,送给你是对你最近表现得认可。

    研究表明,看重奖励的孩子的表现并不怎么好,相比之下,还不如 那些没有期待奖励的孩子。而且,更糟糕的是,追求奖励的孩子往往只想完成最低要求,而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尽力而为,并从中 获得成就感。显然,奖励无法提供这种激励或者满足感。

    以下是奖励可能导致的一些常见问题:

    孩子们会为了奖励或表扬而做事,但并不是真想做。这将导致 孩子丧失自发性,而过于依赖别人。一旦孩子习惯了接受行为 的奖励,他们会总是试图取悦别人或者获得外在的肯定。而且, 外部奖励也容易上瘾,因而孩子可能会无休止地寻求关注从而丧失对其他事物的兴趣。一旦他们无法从别人那里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就会产生失败感。

    称赞孩子的潜力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类似于“我就 知道你能行”或者“来吧!你可以做得更好!”之类的语言, 听起来很令人鼓舞,但其实不然——这些言辞里充斥了孩子必 须努力超越的期望。于是为了让你对他们的进步感到满意,他们就极力地去表现。称赞孩子的潜力会让他们感到你的失望, 因为父母的言外之意是“你现在还不够好”。

    奖励听话的孩子是一种操纵。研究表明,爱给奖励的父母也爱 给惩罚。孩子不喜欢被操纵的感觉,甚至把父母的表扬当做轻视。表扬等于在提醒孩子,他正在被你评价和判断。虽然“我 的乖孩子!”似乎是一种夸奖,但还是改变不了它是一个论断 的本质,这使孩子感到你爱的是他的表现而不是他个人。与其 说:“好宝贝,你吃完了所有的晚餐。”倒不如说:“哇,你吃掉 了全部的晚餐,你很爱吃豆角嘛!”

    ● 孩子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发觉你在试图操纵他。这就是为什么 他们听了你的褒奖反而会皱眉或者转身走开。如果我对儿子 说:“你的数学学得真好呀。”他会回答:“才不是呢!数学太难 了——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说话?”认可反而会从孩子们那里 得到更好的回应:“我看你做数学题很快,你觉得很容易吗?” 他们可能会回答说:“这种数学题是很容易——我在课堂上就能 做出来,但是考试时得高分是很难的。”

    ● 奖励等同于惩罚,因为孩子们只有顺从时才能获得奖励,否则 就一无所获。没能赢得表扬或奖励的孩子往往感到失败——他们总是把听话和“你会用什么来奖励我”联系在一起

    ● 一旦孩子习惯了通过听话来获得奖励的话,他们就会成为“狗 和骨头”游戏的专家,他们知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我们的认可和奖 赏。孩子表面上装作合作很容易,因为这并不需要太多的努力。 如果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从真诚交流变成了相互操纵的话,就会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埋下谎言和操纵的祸根。难道我们希望孩子只为 了取悦我们而努力吗?还是希望他们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呢?

    ● 孩子们能感觉到你在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们身上。因为孩子 的表现让你自我感觉良好,所以你才夸奖他们,这一点他们是很容易察觉的。因为只有你觉得满足了,他们才能获得夸奖, 所以这会剥夺孩子的满足感。赞美有可能会妨碍到孩子的愿望和个人成就感,孩子们甚至可能会放弃做他们天生擅长的事情, 因为他们的父母表现出了过度的期待。

    其实也是刚好看完《90婚介所》第六期。里面得一位女嘉宾,让我不由得想到了在孩子教育中存在得奖励与惩罚得问题。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得仅仅是认可。

    认可是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所作得一切,就如同我特别喜欢说的一句:没有谁的付出是理所应当得。

    换一个角度来想,小时候被这样对待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容易会止步不前,安于现状。因为没有足够得动力,也因为容易被他人所影响,希望在工作中得到他人得认可,当没有认可后,会感到挫败等等。

    所以,不妨将奖励换成对于孩子本身得认可。

    如果未来我有孩子,遇到考试,我会告诉她:考试仅仅是验证你这半年努力学习的成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无论因为你考的好坏而去玩,对吗?

    表扬和奖励是根深蒂固的习惯,尤其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就是这 样被教育和抚养长大的。想要用赞赏和认可来取而代之是需要付 出努力的,然而后者会让你和孩子都感觉更充实,并加深你们的 亲子关系。表扬或其他奖励的确可以让孩子们去做他们不想或者 不爱做的事情。但是,他们并不快乐。因为幸福只能来自让我们 的内心感到满足的东西,而这并不需要别人的掌声。我们都不希 望孩子成为奖励的瘾君子、大众的取悦者或者认可的追求者,而 应该希望他们成为能够自我激励、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理想 的人。如果后者是父母的真实愿望的话,那么就不要去褒奖孩 子,而应该去欣赏孩子。儿童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 的内心本就蕴含着诚实、怜悯和体贴。这些品质要靠我们的引 导、示范和鼓励才会浮现出来。而奖励和夸奖“良好行为”或 “良好表现”,只会成为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的“拦路虎”。 

    ——罗宾·格瑞尔博士(Dr.  Robin   Grille)

    《为一个和平的世界而育儿》(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

    以下内容改编自罗宾·格瑞尔博士的《奖励与表扬:有毒的胡萝卜》 (Rewards and Praise: The Poisoned Carrot),让我们来看一下,如果不表 扬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让孩子关注自己的成就感。成就感可以激励孩子学习。当你看 到孩子在进行某项活动的时候,鼓励和支持他:“你看起来好像 很开心嘛!”或“你感觉好吗?”或“你做得不错嘛!你一定 很满意吧?” 

    ● 帮助他进行自我评价。试着问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你觉得你画 得怎么样?”或者“你喜欢你搭的城堡吗?”

    ● 询问他的感受。如果孩子告诉你,他在学校里是老师的小助手, 你可以问:“你喜欢做这项工作吗?”或“你喜欢帮助别人吗? 会不会觉得紧张?”让孩子看到你对他的感受和经历感兴趣, 会增进你们之间的感情。

    ● 多使用以“我”为主语的语句,而不要对孩子进行论断。当你 表达你的真实情感的时候,孩子会感受到你话语中的真诚。以 “我”为主语的句子,例如“我喜欢你穿的衣服!”或“我爱看 你把球打出去的样子!”,要比“你是个很棒的球员!”或者 “你真会穿衣服”这样的论断式评价更有勉励意味。不要对孩子 说:“你把饭都吃了,真是个好孩子!”不妨尝试这样说:“谢谢你把饭都吃了!你一定是饿了。”总之,要强调你的感受,而不要评价孩子的表现。“我”字开头的句子可以避免让孩子感觉你在试图操纵他,这样的句子既不会干扰到孩子的体验,又巩固 了你们之间的感情。

    ● 对事不对人。父母应该对孩子表现出兴趣和认可。如果孩子向 你展示他在学校制作的泥塑,不要说:“你真是个出色的艺术 家!”相反,同时你应该告诉他,你有多喜欢他的艺术作品, 你尤其欣赏雕塑的哪些方面——例如颜色和设计,眼睛部位的 处理,或者他留在雕塑上的签名。 

    关于孩子耍脾气

    我之前在壹心理有写过一篇关于分手的文章,为什么分手会难受,我倾向于是由于分手以后,太多的“未完成”事件导致自身的压抑。

    而对于孩子而言,天生就有追求“完成”的渴望。

    当孩子所追求的“完成”处于“未完成”状态时,孩子就会大发雷霆。

    耍脾气是一种正常的发育现象。尽管如此,耍脾气终究是人类情绪的一种爆发,需要家长在孩子平静下来之后给予关注、调查和指导。其实,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聆听和理解来避免这种爆发,我们也有义务为孩 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他们释放所有的情绪。

    关注、调查和指导的过程,就是让“未完成”尽量变为“完成”的过程,但请相信,孩子的“未完成”绝对要比感情问题中的“未完成”容易的多,因为孩子会被外界所吸引,而感情是两个人才能构成的“完成”。

    常见的耍脾气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表达不满,一种是为了寻求关注。我们都见过那种索要关注的孩子,他们很机灵,会想 方设法地达到目的。他可能会在你明令禁止之后还去开饼干筒,然后在 你教训他的时候大吵大闹。所以,你最好在设定限度之后就马上走开。 与此相反,为了表达不满而耍脾气的孩子则需要家长的帮助和同情。一个试图自己修理玩具或者独立穿衣服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失败而出现情绪 失控。父母可能会因此而大发雷霆,或者觉得孩子的行为极其好笑,但 这两种反应都是不合适的。孩子情感剧烈波动的时候往往是加深你们之间感情的大好时机。父母要在安慰孩子的同时伸出援助之手:“爸爸在 这里,也许我能帮上忙,宝贝。”父母要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感情, 而不要忽略出于不满而耍脾气的孩子。

    以下是我和其他家长总结出来的一些技巧,可以帮助你处理为寻求 关注而耍脾气的孩子:

    ● 提前计划。事先提醒孩子:“妈妈要去买东西,但之后我们可以 去吃汉堡和奶昔。我知道你不愿意去买东西,但妈妈确实需要 你的帮助。”

    ● 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同情。“我知道因为妈妈不让你从婴儿车里 下来,你就生妈妈的生气了。我很抱歉让你等这么长时间,马 上就好了。”

    ● 保持冷静。如果孩子行为失控的话,冷静地把他抱起来带到车 上去。让他知道你会帮助他,而且会等他先冷静下来再说。不 要和孩子争吵或者威胁孩子,更不要对孩子动手。

    ● 不去理睬。只有你在家的时候才能这么做。如果你觉得孩子正 在试图引起你的注意,而你已经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没有奏效的 话,你可以适当地不予理睬。但你一定不能走远,而要装作你 在忙其他事情:例如洗碗、查收电子邮件或者读书。此外,千万 不要对孩子发脾气或者和他争吵,那样只会火上浇油。  

    当孩子在公众场合耍脾气的时候

    我其实对于这个话题是十分感兴趣的,在看了以后也确实发现了新的思路。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刷脾气的时候,作为家长会感到尴尬、愤怒,而尴尬很愤怒的来源由何尝不是由于感到自己丢人。

    而如果当众管教孩子,又何尝不是让孩子也跟着丢人呢?

    用一句老化来说:冤冤相报何时了。

    这里有一些更好的方法:

    ● 把你的孩子带到一边,蹲下来和他的视线保持齐平,轻轻地解 释你所看到的:“我知道你因为妈妈不让你打开吃的东西而生气。”

    ● 问孩子:“我能帮你做什么吗?”如果你的孩子还不到三岁,他 很可能说不出什么恰当的要求来,那么就请给予孩子同情、鼓 励和建议吧!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超过四岁了,他也许能提出具 体的要求。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就事论事,让他知道你愿意帮 忙以及你对他的期望是什么。

    ● 充分体谅孩子的心情,再根据双方的需要来制订计划。

    记住,你越是费力地想要控制孩子,他们就会越难缠越反抗。如果 我们能事先告知孩子我们的预期是什么的话,他们往往会更合作。想要 带着孩子愉快出游,关键是要做好准备和预防的工作。  

    这里有一个值得借鉴的方略:

    1.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2.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

    3.让孩子知道你会帮助他。

    而我的想法是:

    1、尊重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寻找更好的解决方式。

    3、和孩子分享更好的解决方式。

    孩子的某些行为

    以下是家长们的一些常见困扰:  

    咬人

    咬人行为在幼儿群体中非常常见,尤其是那些还不太会说话且爱冲动的孩子。孩子精力过剩或者过于兴奋的时候,就有可能选择用咬人的方式来发泄。但也可能是长牙的原因,啃咬会让他们觉得舒服一些,或 者他们看到被咬的人的激烈反应觉得很过瘾。多数情况下,孩子咬人都 是因为焦虑时找不到其他的发泄手段。

    如何纠正孩子咬人的习惯:

    ● 如果孩子咬人,立即把他带走。检查被咬的孩子,给他包扎、 拥抱和亲吻。向咬人的孩子解释,他会伤害到他人,而且这种 行为“不好”(如果你被别人咬了,你会开心吗?)。然后说:“妈妈可以帮你,不许咬人,下一次一定 要先找妈妈。”

    ● 让孩子从事和他们发育水平相吻合的活动。

    ● 提供足够的玩具,以免争抢。

    ● 告诉孩子可以拒绝别人的要求,但不能咬人。

    ● 多关注咬人的孩子,慢慢就能预测什么情况下他可能会咬人。  

    打人

    你可以这样做:

    1.告诉孩子:“不许打人,这样做不对。(孩子如果太小,实际上是无法分辨对错的,所以我更倾向于先制止孩子,然后问孩子自己觉得这样的行为怎样。)”如果他还不住手,就抓住他 的手。(个人认为握更合适

    2.表明你了解经过:“我知道你想离开,所以生爸爸的气,但打人是不对的。”(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并不见得都是想要离开。

    3.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或者跺跺脚也行。要让孩子知道,生气 没有错,表达怒气也可以,但永远不能动手。你可以说:“生气 的时候可以说出来。”再进一步说明:“下次生气的时候先告诉爸 爸妈妈,而不是打人。打人多疼啊,这么做是不对的。”

    4.在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对他说:“我知道你非常想要那个东西,爸爸 不肯给你,所以你才生气的,但是任何时候你都不应该打人。”(这句话也是有问题的,可以告诉孩子很多时候打人并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而非彻底压抑孩子打人的可能,毕竟很多时候孩子是需要保护自己的

    5.问他下一次会怎么做:“下次爸爸再让你生气,你会怎么办?”

    6.告诉孩子:“我们会一直帮助你的,特别是你生气或需要帮助的 时候。”

    7.如果孩子还是继续打人,就带他去安静一下。在他冷静之后, 再实施上述的步骤。

    到处乱跑

    ● 带孩子出门之前提醒他们:“我们要去公园,不能离开妈妈身边啊!”

    ● 在到达目的地之后,留出一些时间专门让孩子四处奔跑一会儿 来释放能量。  

    如果你家里有庭院的话,练习和孩子玩“停止”的游戏,让他 知道在外面的时候,如果你说“停止”,他就必须停下来。让孩子发泄完以后自己停下来会比让孩子停下来好得多。)

    ● 无论身在何处,都务必看好你的孩子。

    ● 如果孩子有乱跑的苗头,立即抓住他并让他知道不能离开你太 远。不要生气,乱跑是小孩在这个发育阶段的正常行为。

    ● 让他知道,如果他控制不了乱跑的话,可以牵着你的手或者坐 在推车里吃点心。

    教会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如何分享

    对于不肯和人分享东西的孩子,如果他是两岁或者更小的话,转移 他们的注意力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孩子通过模仿他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来学会分享,因而他们会注意你的行为,会以你为榜样。所以,如果你 能够做到分享,他们迟早也会这样做。你应该多陪孩子一起玩,多让孩 子和你分享玩具、你碗中的食物或者任何适合他探索的东西,让他习惯 跟大家分享。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超过三岁,而你又不想看他当众吵闹的话,不妨 让孩子在朋友到来之前把部分最喜欢的玩具收起来,并告诉他这些玩具 可以不和小朋友们分享。同时让孩子知道,那些留在外面的玩具是提供 给所有孩子一起玩的。

    另一种办法是允许你的孩子在把玩具给小朋友玩之前先独占一会 儿。如果孩子在没有独享玩具之前就被要求和人分享的话,可能会导致 他对分享产生抵制情绪。但如果他有机会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的话,就 可能更愿意轮流玩。只要我们不坚持让自己的孩子做牺牲的话,就会帮 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分享观念,并逐渐养成轮流分享的好习惯。

    你还可以教会孩子一些恰当的分享用语。例如:

    ●“我能玩一会儿吗?”

    ●“等你用完了,我可以用吗?”

    ●“你想试试吗?”

    ●“我能和你一起玩吗?”  

    永远不要因为孩子不肯分享而惩罚他,也不要把这当成是一个很严重的毛病。不要让教会孩子分享的过程变成一场你们之间的较量。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你可以介入并替他说话,这是在展现你对他的理 解,同时向孩子示范正确的处理方式。

    假设你的儿子把他的玩具丢在沙堆上,但看到有孩子拾起的时候又 马上跑过来抢走,你可以这样对那个孩子说:“他抢走了你的铁锹,我 替他向你道歉。但是他也很想玩,你愿不愿意等他用完了再给你?”(这句话我个人会觉得用处可能有一些小。)然 后对你的儿子说:“亚伦,下次你想要某个玩具的时候,一定要让妈妈来帮你拿,妈妈一定会帮你的,抢别人手里的东西是不对的。”

    孩子们喜欢获得理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开始信任你的话,并 模仿你关心和分享的做法。

    在游乐场所应该遵守的礼貌

    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得很好斗,不肯与其他孩子合作的话,你也可以 采取一些措施来教育他。如果下一次你的孩子不肯把秋千让给别人或者 在滑梯上拒绝让别人通过的话,请按照下面的步骤来做:

    1.接受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喜欢荡秋千,所以你不想下来。这是不是你在公园里最喜欢的游戏呢?”

    2.确认孩子的想法:“你是因为太喜欢荡秋千,所以才不愿意下来, 是吗?”

    3.引导孩子进行思考:“你有没有想过,其他孩子玩不到秋千会怎么想呢?”

    4.请孩子帮助你解决问题:“我们怎样能让其他孩子也感觉高兴呢?”  

    你需要的是孩子的合作,而不是顺从。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给他 们示范正确的行为。

    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和公园里其他孩子分享他的沙滩玩具或足球的 话,问他下次再出来玩的时候是否愿意把玩具都留在家里。没必要为这 种事情跟孩子较劲,因为我们都知道,孩子总是觉得别人手里的玩具更 有趣。所以,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才是关键!另一种选择是,让孩子只 带可以和别人分享的玩具——这样就可以避免你和孩子在公园的游玩之 旅以争执告终。

    带孩子外出就餐

    带孩子外出就餐之前的准备:

    ● 在出门之前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样表现。

    ● 在抵达餐馆之前务必清楚地讲明餐馆的规定。

    ● 选择欢迎儿童就餐的餐馆。

    ● 带一包可以在饭店里玩的玩具,例如体积小的玩具、可以动手 玩的书或者小玩偶等。

    ● 早点光顾餐馆,以免餐馆人过多或者孩子太过饥肠辘辘。

    有一次我和丈夫决定尝试一个适合家庭聚餐的意大利餐厅,这是我 们两岁的小儿子首次外出就餐。我的上帝!在整个就餐过程中,他一会 儿爬到桌子下面去,一会儿跳上服务台,不但拒绝吃任何东西,还大声 地说“我不吃,妈妈!”我平静地对丈夫说:“亲爱的,我想我必须带 着这个小野人回到车上去,请帮我打包我的晚餐。”

    我七岁的大儿子自始至终目睹着一切,但他什么都不说,只是静 静地坐着。如果他长大后会成为一名心理医生的话,我一定不会感到惊讶。正当我和我那精力充沛的小儿子“搏斗”的时候,我七岁的大儿子 说:“妈妈,如果你连自己的孩子都搞不定,怎么能指导其他人该如何 教育孩子呢?”

    真是童言无忌啊!不过他的话倒提醒了我,所有父母都需要这条建议:我们必须先稳定自己的情绪,以免让怒气冲昏了头脑。如果你发现 自己开始失去耐心而变得急躁起来,那么从一数到十,平静一下,然后 再带着孩子离开公共场合。  

    恐惧

    否定孩子的恐惧似乎已经变成了我们的第二天性——因为我们以为 自己可以保护他们。我们知道世上不存在什么怪兽,但对儿童而言,对 未知事物的恐惧是顺其自然地产生的,所以他们真的相信床底下可能藏 着怪兽。当你的孩子迈入两岁之后,很多之前他并不害怕的东西会突然 间变得可怕起来。我的邻居对我说:“我的孩子在两岁时常看《狮子王》 (Lion King),可如今他们四岁了,却再也不敢看了。” 各种年龄段的儿童都有害怕的东西,有些恐惧甚至会持续到成年之 后。帮助孩子对付恐惧最有效的方式是给他们支持和鼓励,否认或是轻 视孩子的恐惧只会让他们感到脆弱无助。儿童的想象力是随着年纪增长 的,其中也包括对恐怖事物的想象力,所以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的恐惧是 不同的。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恐惧来自何处,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恐惧 采取不同的措施。

    幼儿的恐惧

    幼儿可能害怕黑暗、雷电、大的声音、动物、陌生人或是和亲密的人分离。我的侄女就特别担心自己会掉进马桶中或是顺着浴缸的下水被冲走。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最大的恐惧是和亲人分离。幼儿的分离焦虑实际上是一种发育的征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婴儿交给另一个人来抱,因为那时的孩子还根本不理解周围的世界,绝大多数时间里他 似乎相当心满意足。

    然而,随着孩子的发育进入新的阶段,处在学步期的孩子开始发 现,世界上的事物在外观、气味和感觉上有千差万别。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注意到,很多东西和人都会反复出现,包括妈妈和爸爸。分离焦虑可以一直持续到上小学之前。

    对待小孩子的恐惧,父母一定要以积极和鼓励的态度来应对。以下 是一些积极应对的方法:

    ● 给予尊重。永远不要轻视或者忽略孩子的恐惧,更不要斥之为 无稽之谈。

    ● 知道孩子的大多数恐惧都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 通过聆听和尊重孩子的感受,来让他们慢慢地克服恐惧。

    ● 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不同恐惧。  

    大一点的孩子的恐惧

    四岁的孩子可能会担心失去父母或者失去某些权力。例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会害怕游泳、结交新朋友或者适应新环境。五岁的孩子则会害怕更加具体或者实际的东西:例如受伤、当众出丑、被拒绝、动物、黑暗、死亡或者和爸爸妈妈分离。

    有时候,为了消除某种恐惧,孩子需要先掌握某种技能。几年以前,我的儿子很不愿意学习骑自行车。当他发现自己不能立刻就学会的时候,他显得十分沮丧,屡试屡败让他觉得非常没有面子。但经过我们 的鼓励和支持之后,他慢慢地又开始尝试了。我们没有催促他,而是耐 心地等待他自愿去做。

    无论多大的孩子,只要你能给予足够的支持,都能帮助他减少恐 惧。你可以尝试使用这样的语句:

    ●“我看你好像不太喜欢呆在游泳池里,先上来吧,什么时候你想 下去再告诉我。”

    ●“哇,这里有很多你不认识的孩子,你不知道该跟谁一起玩吧?”

    如果你发现孩子的恐惧已经濒临失控,扰乱了家庭生活或干扰了学 校教育的话,那么就请你们的家庭儿科医生把孩子转给一位心理治疗专 家。请记住,适度的恐惧是好的,孩子应该保持一种健康的警惕意识。 奇怪的人、陌生的狗或者复杂的情况都可能是危险的——我们希望孩子 能相信自己的直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四章 (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zq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