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212)读《华杉讲透论语》65:好学标准

(1212)读《华杉讲透论语》65:好学标准

作者: 静迎 | 来源:发表于2023-08-14 23:29 被阅读0次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十室之邑”,只有十户人家的小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也必定有像我孔丘这么资质忠信、淳朴笃实的人,只是没有我这么好学罢了。这是孔子的感叹,天资易得,好学难得。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一句,说一遍就过去了,浅易明白,似乎人人都懂,而且都觉得自己也差不多算好学。所以得拿出个好学的标准来,看看你到底算不算好学。如果都够得上好学,孔子怎么会有这感叹呢?总结先贤大德列的标准,孔子、孟子、子思、王阳明、曾国藩,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是这四条:

    一是志有定向。为学第一是立志,志有定向,使命清晰,心无旁骛,必欲学成。就是《大学》里说的“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志有定向,知道自己是干吗的,行事就有边界,止于那个边界,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不会浮躁,不会被机会所诱惑,才能潜心做自己的学问。若是没有志向,只想成为“成功人士”,便会为机会驱使,觉得这也可能成功,那也可能成功,没有边界,不能专注于一个方向。孔子就志有定向,前面说的“老者安之,朋友行之,少者怀之”,他的志向,就是要用他的思想教化天下。他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希望得到一国之君的任用,施展他的抱负。

    但是,他的志向在于救中国,不在于升官发财,他为了能在卫国得到任用,连南子他也去见,但并不是为了求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实现。子路觉得他居然去见那个女人,很不高兴。孔子自己也没面子,赌咒发誓说:“我如果做了什么不该做的,让上天惩罚我吧!”孔子为了能做官任事,放弃过好多原则,就渴望有一个机会,但他决不放弃自己的志向,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他最后没有得到功名利禄的机会,但得到了学问,传诸后世。

    二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可分解为事上琢磨,切己体察。事上琢磨,是在具体事情上学,在日用常行中学。甚至你不用读书,如孔子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读事,后读书。读了书,也放具体事上演练,这叫学而时习之,要经常演习,练习,否则你学不会。我们很少有东西是能在书本上学会的,都是在实践中自己总结体会到了,再看那书,有共鸣,有印证,再仔细研读,顺藤摸瓜找更多相关的书来读,总结提高,系统提升。

    我们读书,只能读懂自己本来就懂的东西。如果本来不懂,是不能通过读书读懂的。这也是为什么同一本书、同一句话,每个人读出来的意思不一样,大家都是在投射自己。如果是讲人的本事,我有没有这本事;如果是讲人的毛病,我有没有这毛病。这就叫切己体察。

    三是日日不断之功,专注坚持,一天都不间断。曾国藩特别强调这一点——做学问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绝不可间断一天。你不可说今天忙,今天的功课明天补;也不可说今天不忙,把明天的功课提前完成;也不可说我这几天出门,回来再搞,要把功课随身带着,晚上到酒店完成。没有日日不断的坚持,就没有学习。

    四是温故而知新。不温故则无以知新。不要老想学“新东西”,老想追新逐异,贪巧求速,一听老师讲,便说:“哎呀!我听他讲的也没什么新东西嘛!”过去的“老”东西,我们并没学会到知行合一。猴子掰苞米,掰新的干啥?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来了,传统的思维不管用了,怎么办?”其实“传统的”他也从来就没会过,就开始担心新的不会怎么办,实在是犯不上。

    人人都在学,可是学得怎么样得有一个评判的标准。那就是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断之功,温故而知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212)读《华杉讲透论语》65:好学标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ac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