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完了,今天开始读《孟子》,还是华杉老师的《华杉讲透孟子》,全书开篇第一章就是大家熟知的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太长,就不直接引用了。
大意是梁惠王请来了孟子,见面就问:“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您一定能给我的国家带来很大利益吧?”
孟子一句话就顶回去了:“大王何必说利益,我这里只有仁义。您也只需要仁义,不需要利益。如果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也会说:‘怎样才对我的家族有利?’一般士子百姓也会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上上下下,你想从我这儿取利,我想从你那儿取利,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国君的,必然是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如果都是先利后义,那大夫不把国君的产业全夺去,他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仁者遗弃自己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怠慢自己的君主。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要讲利益呢?”
孟子讲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你琢磨别人的利,你手下的人也琢磨你的利。不管干什么事,你一个人干不了,总得有人跟你干。如果你仁义,那跟你的人也仁义。如果你逐利,跟你的人也逐利。所以你的所谓心腹是不可靠的。你选的接班人,正是颠覆你、杀得你的后人片甲不留的人。所以逐利者最重要的,是防着萧墙之内的自己人。
梁惠王的先祖是魏国的建立者,当时韩赵魏三家分晋,三个大夫联手灭了他们的主君,把晋国分了。
三国时期,曹家夺了刘家的天下,后来司马家又学习曹家夺了曹家的天下,再后来的宋齐梁成,五代十国中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隋、唐哪一个朝代不是这样的循环?他们的开国之君都是前一朝的重臣,这不正应验了孟子的话吗?
程颐把义利之辨的逻辑说得很清楚:“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唯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君子未尝不想得到利益,但是如果你一心想着利益,眼里只盯着利益,那就对你有害。而行仁义的人,虽然不追求利益,却无往不利。在当时,天下之人都利欲熏心,所以孟子只讲仁义,不讲利益,拔本塞源,以救时弊,这是孟子的圣贤之心。
我们今天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公司,成天开会研究“怎么能挣钱”,那真不知道这钱从哪儿挣!所有的生意都能挣钱,你都去做吗?你到底是干啥的?你对社会有什么用?你准备贡献什么出来?讲利益不讲仁义的人,无论入到哪一行,他都觉得入错行了,因为都没有别的行业赚钱。所以他老转行,最后一辈子什么也干不成,饭都吃不上。
如果一个老板在公司会议室谈及顾客的时候,言语轻佻,没有尊重,光跟大家研究怎么挣顾客的钱,而不是如何行仁义,让客户得到超值的回报,那他的员工也会研究怎么侵占公司利益,不会好好干活。
一心逐利,就是心术不正。作为领导者,你的心术不正,上上下下,你的公司,就没有一个地方正得了。《大学》里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希望先给梁惠王正心,心不正,一切无从谈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