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推荐书评一【我那不可改变的原生家庭】

推荐书评一【我那不可改变的原生家庭】

作者: 魋魋 | 来源:发表于2019-07-08 00:58 被阅读2次

    (Never mind)(Bad news)

    ——梅尔罗斯的前两部曲

     

          说实话,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想推荐并共享这本书,一是鉴于这本书一共有五部,只有英文原版没有译本,原著上我只看完了前两部;二是此部自传文字内容表达方面也怕与原文意产生偏差;但我是喜爱这本书的,所以尽可能地将我对此书所阅所感一一编写下来。

          购买这本书起因源于我的男神“卷福”(Benedict Cumberbatch),他的新剧饰演的角色—成年的Patrick,改编自爱德华·圣·奥宾的自传小说《Melrose》,五部曲被改编成了五集英剧,且编剧将五部书的第一部与第二部顺序调换了,这里我将呈现的是对前面两部原著的内容及感想。

          第一部的场景描绘是在小男孩Patrick富有的母亲在法国普罗旺斯的一座庄园里,开篇首先映入读者眼中的是站在窗户边上带着冷酷表情的Patrick的父亲David与害怕的女佣的对话,以及先是吞下镇静剂而后带上一瓶酒走向豪车准备出门的母亲,画面给到五岁的Patrick的时候,他正站在一口盖着腐朽了的木井盖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的重量,小心翼翼地试探着木井盖发出来的声音,玩着他想象中的游戏。

          开篇前奏很长一段都在描写Patrick的父亲David在众多亲朋好友中是个怎么样的人,外人赞扬David是一个优秀正直的人,但家里的佣人害怕他,亲朋好友们害怕他,Patrick的母亲也害怕他,这个家里出现的亲人描述里,每一个都令人不舒服。

          Patrick父母的婚姻是贵族和暴发户的结合,Patrick的母亲婚后才发现David是一个狂妄自大、骄奢淫逸,虐待成性的人。

          以下两段是节选自Patrick这一生也不能忘记以及释怀的场景。

          第二段书文节选里写道那天天气很好,目送走母亲后往回走的Patrick听到了父亲David在琴房弹钢琴,那天母亲没有遵守承诺陪他玩,钢琴曲很好听,Patrick轻手轻脚地走到琴房门口,父亲David立刻停下了按着琴键的手,将Patrick叫到自己的跟前,唯唯诺诺的Patrick有些害怕,父亲David露出了称得上是慈爱的笑容,并张开双臂示意Patrick要不要玩捏耳朵的游戏,Patrick是开心的,但也是害怕的,因为平时父亲很少有时间陪他玩耍,他对父亲有着不知名的畏惧与血缘的亲昵,Patrick揣着害怕的心理走了过去,父亲David撒了谎,他拧痛了Patrick的双耳,在Patrick疼痛的叫喊中告诉他:

    “Always think for yourself.Never let other people make important decisions for you.”

          五岁的Patrick不能够理解父亲David为什么要这么做,跑出屋子的Patrick将自己藏在园林里,他认为没有人应该这样对待他人,他不明白。

          第七段书文节选,那天也是个晴朗的日子,Patrick在院子里玩耍,试图找到那幸运的树蛙,Patrick在屋子的拐角处爬上了露台外围低矮的墙,他的左边是十五尺高的瀑布,他为保持平衡张开双臂,沿着墙走了一段路后跳了下来,在窗台上看到这一切的父亲David怒气冲冲地把Patrick叫进房间,Patrick迷茫了,不明白他做错了什么,在爬上陡峭的楼梯走向父亲David的房间里时,Patrick准备为任何事情道歉,一直不停地问:

    “what have I done wrong?”

          父亲David并没有回答他,而是用一种他不能理解的眼神盯着他,并命令他把门关上,Patrick缓慢地将门关上,在那期间脑海里还一直在想着怎么样才可以平息父亲的怒火,但Patrick不知道,在他关上门的那一刻,他就迈入了他这辈子无尽痛苦漩涡里。

          他那被外人赞扬优秀正直的父亲性侵了他,并威胁他:

    “Don’t ever tell your mother or anyone else what happened today,or you’ll be very severely punished.Do you understand?”

          在Patrick生命时间缓慢拉长成长的日子里,Patrick又认知到了一个令他丧失活着意义的残忍真相,他的母亲纵容了父亲那以爱为名义对他的羞辱,为什么?因为他母亲也是一个受伤害的人,她拼命想逃离这个家庭却未能实现,一辈子被虐待,一辈子靠酒精撑过她所有的生命路程。

          他的母亲爱的是她自己,她害怕,她懦弱,她无力,她实在腾不出力气再去爱自己的儿子;而他的父亲给予了他扭曲而不伦的爱,位于上层社会家庭的他们,这种丑闻是不能存在的,所以他关上耳朵,缝上嘴巴,跳进了毒品与酒精的深渊。

          这种充满恐惧和羞愧的生活使得Patrick成年离开家后开始了只有毒品和酒精的生活,这种精神折磨使他迷恋于酒精,滥用药物,荒淫无度,玩世不恭,还带着自杀倾向。

    第二部的第一段开篇应着标题“Bad news”

          在外居住许多年的Patrick接到了一通电话,对方遗憾地告诉他,他的父亲David去世了。

          Patrick当时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消息,挂掉电话后露出了微笑,第一时间告诉了自己的女朋友:老混蛋刚去世了。

          并在别人邀请他去party时表示他要去见他父亲,然而剧情描写到他去找他父亲的路上时还在给自己注射毒品,以保持浑浑噩噩,不要那些虚无生有的五思六感。

          当他确认他的父亲已经去世的时候,心里却又是迷茫的。

          第二段里Patrick走向停尸房的时候他一度告诉自己他父亲那个老混蛋还没有死。

          他坐在他父亲的遗体旁颤抖了许久,今天是这辈子他与那个老混蛋最后相见的日子,他直起腰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声音却带着不诚实的哽咽:

    “you were so fucking sad,man,and now you’re trying to make me sad too.”“bad luck”

          后来Patrick领到了他父亲的骨灰盒,他像对待一个最肮脏、最厌恶的东西那样,在酒店里将骨灰盒摔砸踢打,他想彻底毁掉它,但他并没有。

          即使父亲已去世,他还是逃脱不掉他父亲留下的阴影。

          他意识到父亲的死并不能让他更开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自己的身上发现了他最厌恶的父亲的身影,父亲常说的话,和身边朋友说过的每一个故事,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脑海里。

          那之后一段时间里长年的噩梦依旧缠绕着他,Patrick走不出来那令人窒息的噩梦,即使他已经长大成人,反抗方式却还是那么可悲。

          他每一次吸食的毒品都令他感到他已经死亡,大脑一片空白,就跟他未曾感受到任何活着的时刻,一如他未曾拥有过一样,他放弃了他自己,他任由毒品侵蚀他的意识,因为他不需要。

          他尝试过许多次的自杀,但却都没能成功,这使他焦躁、发怒、不安、恐惧、难过、痛苦,他觉得毒品和酒精能够麻痹他的呼吸系统,能使他脱离那种窒息的状态。

          父亲的去世也许将Patrick的童年阴影拨开了一条可以照进阳光的缝隙,那之后Patrick开始想要戒毒,并学习法律,鼓起勇气向他的好友袒露心扉,说出这些已经在他内心里一次次流脓结痂的秘密,希望能够重新迈出新的生活。

          故事到这里告一段落,大家都希望故事最终迎来的是happy ending,但在此往后的三部曲我并未译阅完,即使知晓结果也要做一个合格的讲述者,不做剧透。

          看完这两部书,一开始那种深刻的代入感,那种哽在喉咙里的愤怒和悲凉,使我大脑里几乎只剩下一腔愤怒的空白。

          Patrick等同于他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就被亲人泼上了残忍的黑油墨。

          Patrick除了有被凌虐的痛苦和羞愧之外,还有着对父母的复杂感情,他恨极了父母的无度放纵,不能原谅他们的伤害,却又爱着他们,纠于一辈子扭曲的爱,他根本不可能将那段缺失及扭曲的爱矫正过来,他不能。

          书中刻画了Patrick一生的生命轨迹,而他的前半生却是不能带着完整的七情六欲去活着,

          此书深深刻了四个字“原生家庭”,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极深的,人的一生中很大程度上是依据着童年塑造的“自己”渐渐成长起来的,在原生家庭中扮演着抚养人的角色,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之重要的,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人的一生。

          通常有些励志者会拿各不相同的凄惨人生作为比较,作为安慰另一位较为“不凄惨”的人,但人类的悲欢大都并不相通,就像那词怎么说来着?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本就是一个不成立的命题,因为这里的同,指的是如同。

          就像Patrick一样,也许程度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毕竟两代人的相遇本身就有着一段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论大的小的伤害对于不同的孩童来说,都是会形成不可估量的伤害程度。

          有些人也许会问“谈起原生家庭,真的许多长大后的性格障碍或是一些毛病都跟原生家庭有关?真的会这么严重吗?”

    一,这个事儿确实严重;

    二,我想剖析的是这些原因的占比,不是全怪罪于家庭;

    三,讨论我们可以改变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完全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从原生家庭里寻找的东西,不是问责,不是批判,归根结底我们所做的问责和批判都是在抱怨,可当它达到能搬上司法台面判决的时候,那伤害便叠加了,变成了许多人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

          因为建立一个家庭是不需要门槛的,拥有独立意识后的我们能找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源头,去直面去认知去接受,也许可以原谅,也许不可能原谅,但若选择了要活于这真实的世界里,就要投进这世界里活着,而不是生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推荐书评一【我那不可改变的原生家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bw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