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随大流”吗?
原创 以勒每一天 灵修手记 今天
收录于话题
#你会 1 #随大流 1
帅哥读圣经(7).m4a
来自灵修手记
00:0000:48
主 播:浩 儿
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
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
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
但我一看见他们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对矶法说:“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加拉太书2:11-14 )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从众效应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
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从众正效应;
二是具有消极作用的从众负效应。
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做出勇敢之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反之亦然。
通常从众行为的结果有三种可能性:一是积极的一致性;二是消极的一致性,三是无异议的一致性。
从众现象表现形式:
对从众行为也要具体分析。一般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
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
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
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中学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
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
"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香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烟。
从众效应是一种追随别人的行为的常见的心理效应。这种效应有时是积极的,如别人献血你也去献;有时是消极的,如看到别人在公园摘花,自己也跟着去摘花。
有这么一个实验: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
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室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
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
此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这个实验,生动的说明了同学之间的从众效应——看到别人举手,也跟着举手,但他们并不是撒谎,而是受“化学家”的言语暗示和其他同学举手的行为暗示,似乎真的闻到了一种味道,于是举起了手。
有一个晴朗的夜晚,满天星斗,许多人站在车站站台上等待即将到来的火车。
此时,一个人仰着脖子晃动着脑袋往天上寻看,在一旁的人好奇的以为他看到的人造卫星、流星或不明飞行物,也跟着向天空东张西望。
其实,这位先生只是脖颈酸痛,他是在做放松活动,并非观察天空。那些跟着仰望星空的人实际上是被从众效应左右了。
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作出勇敢之举;消极的从众效应则互相壮胆干坏事——如看到别人乱穿马路,不少人也跟着走捷径。
原因分析,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
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
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
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
“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
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
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一个老者携孙子去集市卖驴。路上,开始时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
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结果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
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顾驴的死活;
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
爷爷听罢,叹口气说:“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咱俩抬着驴走了。”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一种现象――从众效应。
所谓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
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
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以为是演奏家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结果仍觉得不自然。
这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
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信自己的判断。
大多数都认为从众行为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因此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实际上,对待从众行为要辨证地看。
好,我们现在来看圣经,彼得因惧怕而装假,保罗开门见山地提出:因矶法在安提阿教会有可责之处,保罗就当面抵挡他。(加2:11)
安提阿是当时罗马帝国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罗马和亚历山 大。当时安提阿教会的信徒也包括了犹太人和外邦人,它是外邦人最早的教会之一。
这个教会曾经被保罗作为根据地,一连三次的旅行布道他都回转到安提阿教会, 这里是他的母会。
前两次保罗去耶路撒冷找彼得,和他进行交流。这一次是彼得来访安提阿教会,并和安提阿教会的弟兄姊妹们一起吃饭,彼此接纳相互平等。
本来 犹太人和外邦人是不一起吃饭的,因为犹太人有严格的饮食规定(利11)。
但是到了新约,耶稣基督做了洁净的工作,合一的工作,他告诉彼得说,“我所洁净 的,人不可以当作不洁净”(徒10:15)于是彼得就接纳了外邦人。
但是当彼得在安提阿教会开始和外邦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恰好又有从耶路撒冷来的人, 就是奉割礼的人,这个时候彼得忍不住了,开始装假离席而走,其余的犹太人也随后跟着,“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加2:13)
彼得为何要装假?因为他怕奉割礼的人,奉割礼的人是高举割礼、传扬割礼的人,彼得害怕他们见到他与外邦人吃饭,认定他不守律法,于是就装假。
他的装假成为其他人的绊脚石,因为他装假,其余的犹太人也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
由此我们看到,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坚持真理乃是从神而来的能力。
我们也能看到“榜样”的力量是多么的大,彼得的失败居然影响了许多人。随大流是人的普遍心理,甚至连那么爱主,信仰坚定的巴拿巴,在真理面前也没有站稳。
就在这个时候,保罗开始责备彼得。彼得的行动反映出我们人性软弱的一面。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像彼得一样说:主啊,就算和你同死,我也不能不认你。(可14:31)
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到了耶稣基督被捉拿、被钉死在十字架的时刻,彼得却三次不认主。(可14:66-72)
彼得正是我们的写照,我们里面 的光景,藉着彼得表达出来,我们常常会很软弱。
弟兄姊妹,我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很多时候我们在环境面前会把自己伪装起来,保护起来,像彼得一样随伙装假。
我们看保罗是怎样责备彼得的,保罗是当面责备彼得,保罗说:“但我一看见他们行得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对矶法说:‘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 随犹太人呢?’”(加2:14)
圣经明确告诉我们保罗的立场和态度,他没有视而不见,也没有事后再说,而是一看见就当面责备。
保罗看见彼得所行与真理相违背,不但他这样做,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这是何等严重的一件事情。
保罗为了维护真理的纯正,他向彼得提出这样的挑战:“你难道真的要强迫外邦人也遵行律法像犹太人吗?”他教训、责备了彼得。
保罗为什么要责备彼得?正如开篇所讲,因彼得有可责之处,这是加拉太书2章11节的上半节。
14节说:“但我一看见他们行得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这是他责备彼得的出发点和依据。彼得也屈服在奉割礼的压力之下,做出了违背信仰的事情。
保罗是一个极其谦卑、尊师重道的人,他为什么要当面毫不留情地责备彼得呢?
因为彼得是当众犯下了错误,彼得是当众装假,影响了福音的真理,影响了因信称义的真理,因此保罗当众不顾情面地责备了他。
我们应以彼得为戒,他不是不明白真理,乃是被环境所支配,以为他讨好犹太人,讨好奉割礼的人,他今后的工作就会顺利一些,他忘记了主耶稣最憎恶的就是假冒为善的人。
弟兄姊妹,我们并不是要批判彼得,乃是思考,我们里面有没有一颗伪善的心,讨好人的心,顾全情面的心。求神来怜悯我们!
保罗特别指出彼得的行为与福音的真理不合,他没有说你做的我看着不顺眼,或者与我的做法不一致,他乃是说彼得的行为与福音的真理不合,他把福音的真理作为核心,作为衡量的原则和标准。
保罗没有说彼得的做法与他自己的感受或与他的经验不合,乃是用福音的真理来评判。
在此我们看到保罗和彼得的角色不断转变,保罗曾两次上过耶路撒冷,并与彼得有过短暂的交流,在福音和真理方面有过相互认可。今天是彼得从耶路 撒冷来探访安提阿教会。
在初期教会,彼得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教会领袖,在人面前他是权威,是大人物,是跟随主的人。
保罗从客人到同做使徒到今天的责备者,让 我们看到保罗的勇敢与果断,他做出这样的反应是完全出于维护教会的真理,维护福音的纯正。
彼得虽然是一个重要人物,但这个时候他谦卑下来了,他不是俯在保罗面前,乃是俯在福音的真理面前,说到底他是俯在福音真理背后的权柄面前,也就是俯 在神的面前。
他并没有因为保罗当面责备他就怀恨在心。这一点我们从彼得后书可以看到,彼得曾在书信中推荐保罗。(彼后3:15-16)
保罗说:“我现在是要得人的心呢,还是要得神的心呢?我岂是讨人的喜欢吗?若仍旧讨人的喜欢,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加1:10)
弟兄姊妹,我 们今天信主,我们遵守真理,我们是得人的心,还是得神的心?福音真理中有很多内容与世俗相背,很多真理与社会潮流相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得神的心?还是随大流,随从世俗?
我们还要思考的是,虽然有很多人一同犯罪,但是保罗却只责备彼得一人。
由此让我们看到,在教会当中做领袖的,做头的,在聚会点做负责人的,在团契做牵头人的,小组长们,你的责任和义务是多么的重大。
尽管众人都犯了错,责备的是这个头,就像亚当和夏娃一样,是夏娃犯了罪,吃了那个果子,但是神责备亚当犯了罪,因为他是头,他是领袖。
我们真的祈求神怜悯我们,使我们有这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引导我们的同工。
我们希望弟兄姊妹要记住,责备的话是当面讲,不是背后讲,因为圣经告诉我们“当面的责备,胜过背后的爱情”(箴27:5)
有话当面讲,在真理面前讲,把人引到真理面前,不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对方,而是用真理要求对方。
责备彼得的理由,加拉太书2章15-20节讲述了保罗责备彼得的理由。
保罗说:“我们这生来的犹太人,不是外邦的罪人,既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 督,连我们也信了基督耶稣,使我们因信基督称义,不因行律法称义,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加2:15-16)
保罗责备彼得的第一个理 由,就是因着犹太人往往是自以为义,保罗没有说“你这生来的犹太人”,乃是“我们……”,把他自己和彼得绑定在一起。
“我们这生来的犹太人,不是外邦的罪 人”。
“外邦的罪人”的由来是什么呢?犹太人对外邦人一称呼就是“外邦的罪人”,就像今天我们信主的人经常说不信主的是“外邦人”,这是定罪的表现。
因为 犹太人多数都有较强的民族优越感,他们自认唯有他们才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他们身上有割礼,他们手中有律法,并且还有美好的应许。
这一切外邦人都没有,所以他们提及外邦人张口就是“外邦的罪人”。保罗在此引述他们的口头语“外邦人的罪人”,是想说明他们是自以为义。
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自以为义,我们说我们犯的什么罪,神都会赦免。自以为义的罪,不是神不赦免,只是我们还没有省察到自己的自以为义,就很难在主面 前悔改。
就拿当时的犹太人来说,无论他是多么的自以为义,只要到主的面前,一定会悔改的,因为这是福音的大能。
我听到大卫鲍森牧师讲他自己传福音的见证:有一 次他在飞机上碰到一个人,看穿着打扮像是一个拉比,就给他传福音说:“你好,我有一个朋友就是犹太人。”
那人说:“你也有朋友是犹太人,他是谁?”大卫鲍 森接着说:“他还曾经救过我一命。”那人越发感兴趣,就问:“是吗?怎么救你一命?”
两人就谈得更热乎了,大卫鲍森牧师又说:“他为我死在十字架上,拯救我。”这就是传福音的切入点。
虽然多数犹太人很反对耶稣,但是因着大卫鲍森牧师的讲论,这位拉比得到了耶稣的救恩。
弟兄姊妹,我们也当自我反省,往往以为我们信主有好几年了,我们该奉献的奉献,该聚会的聚会,该探访的探访,宗教礼仪方面,该做什么我们都尽职尽责去做了,我们以为这就完全了,其实这就是自以为义,也是最大的罪。
求神怜悯我们,使我们在主的面前悔改。保罗责备彼得的第一个理由是他自以为义。
弟兄姊妹!我不知道你是否会“随大流”,但我要说的是,有很多人在奉献,在爱主,我希望你“随大流”,有很多人爱心冷淡,不愿意奉献,我希望你“不随大流”!
善的好的,我们都要“随大流”,恶的坏的,我们都“不该随大流”,愿主赐我们聪明智慧!
让我们真知道如何去行,不随伙装假,遵行真理,听从圣经的教导,服在神的权柄之下,讨神喜悦!阿们!
感谢主!让我们相遇在基督里。恭喜你!又看完一篇文章,在耶稣基督里我们一起又进步一点点。
欲知下文如何,请看主的带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