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完美的教材吗?它是什么样子
今年暑假培训时,崔老师谈到新课标出台后,我们的教材也将进行改编,因此我们需要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学习课标以应对新教材的出版。那时的我心情很担忧,因为自己对于新课标是什么根本一无所知。对于目前所使用的教材自己还没整明白,新教材岂不是更不会了。当一些专家讲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谈到在新教材中给出的单元会是一个更有逻辑性单元,新课标的理念将会在新教材中一一得到实现。于是我认为,自己是不是只要学会了新课标,那么对于新教材就可以应付自如了呢?开启了新课标的学习之路~
内心一直在期待着我们小学新教材的出版。它会是什么样的教材呢?是不是单元与单元之间会有所关联呢?是不是会给出一个个的情景图呢?新教材的教案会不会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呢?我是不是可以省去一些备课的途径呢?这些问题成了我闲时的思考。
然而,今天早上在共读时,作者威金斯提出“即使有好的教材可用,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教教材也是一个误解。设计、教学和评估的工作是根据内容标准、知识重点、学生语数及兴趣来形成教学大纲,从而达到明确的学习目标。”威金斯又一次提醒我们即使再完美的教材,它也是浓缩了专家的思维,需要我们教师解读教材,对教材进行解码,需要我们根据自己所面临学生的学情处理教材。
在这本书中,作者多次提到“教材是一本参考书,它的目的是总结知识,而不是像百科全书一样涵盖所有知识。教材不是教学大纲,”这也正是在“内容的逻辑和理解内容的逻辑”这一节中所讲到的,当时自己还不明白究竟什么是内容的逻辑,什么又是理解内容的逻辑,经过其他老师的讨论,内容的逻辑其实就是我们教材上的顺序,如果我们按照内容的逻辑去教,我们就是在教教材,而理解内容的逻辑,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理解”,达到理解的程度,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就需要去揭示大概念,揭示教材,解码教材。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有太多内容要讲”,书上告诉我们的我们也明白其中道理,但是我们有许多内容要讲啊,不讲完书上的学生不会啊,他们考试时做不出来啊,这也是我有时候的状态。即使自己在跟着学习,依然也会有这样的抱怨。我们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局面“教师经常将管理者对考试分数的关注理解为一种隐含的要求——将完全忠于教材和应试作为唯一的教学策略。”我们需要不断的提醒自己“这一切仅仅是我们的以为”,我们陷入了专家盲点。即使我们讲完了学生就会了吗?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有最完美的教材吗?没有。刘道义老师曾说“英语教学资源,‘教材’这个概念太狭隘,教材观是片面的,不能把教材看作是神圣的、不可越雷池一步的,严格按照教材教学;天下没有完美无缺的教材,但有很好的老师,老师才是学生的第一资源。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教师要成为教材的主人,而非教材的奴隶。
再次提醒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