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记载: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吏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
掾吏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乾隆皇帝在名画《五牛图》上的题词。“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清想象间。舐(shì)龀(chèn)讵唯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弘景高情”是说陶弘景隐居山中不愿为官,但画了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知其意,与其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商讨之,被称为“山中宰相”。
“问喘识民艰”乃丙吉问牛的故事。汉代名相丙吉,对民人斗殴不去制止,却去询问牛,下属说他重畜不重人,他解释说看见牛喘,担心天热影响农事,直接影响到了国计民生。
讵,表示“预言任何情况”。曲肖,是指曲似的情况。意思是通过小孩舔即将掉落的牙齿,而见微知著,预见到接下发生什么事,从而治其未乱,这正是黄帝“垂衣而天下治”的最高智慧。
吉:即丙吉(或作邴),曾救助宣帝,后为丞相,宽厚谦退,有政声。
清道:皇帝出门时先令道路清净。
三公:《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春秋公羊传》:“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称呼,辅佐天子。(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
掾,本义指猪的嘴上吻部大于下吻部,将下吻部半包住的情形。引申为“包边,再引申为“辅助”。“手”与“彖”联合起来表示“用手半包住物体”。本义:两手合拢半围住物体。引申义:帮助、辅助。助手。古代副官、佐吏的通称。
掾吏(掾史),汉掾史由主官自行辟任。辟任后上报者,公府属吏官秩可至四百石或三百石;不上报者,通常为一百石。各县掾史则多在百石以下。
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下等称为“殿”,上等称为“最”。最好与殿后。
汉宣帝原名刘病已,是戾太子的孙子,由于受到戾太子事件的影响,还在襁褓之中就被送进了大牢。而这时候丙吉正好负责管理牢狱,感觉小孩父母双亡,又身陷牢狱,实在太可怜了,就找来监狱里的女囚犯喂养刘病已。
没过多久,汉武帝得了病,找人一算,说大牢里有天子气,冲撞到了他,于是武帝派人连夜去把大牢里的人全部杀光。丙吉当时正好当值,看到天子的使者带着铁甲军握着磨得锃亮的钢刀,气势汹汹而来就知道大事不好,于是马上命令手下把大牢的门死死地关上。使者一看牢头不出来迎接自己反而把门关上了非常生气:“丙吉,快开门,我奉皇帝陛下圣旨,要来杀掉牢里所有的人。”丙吉在门内大声回复说:“大人,现在到了关门的时候,恕我不能擅自开门,而且你要杀光所有的人,牢里还有太子殿下的孙子啊,太子的孙子岂能随意杀戮?”使者气急:“丙吉好大胆,若不开门,待我禀明皇帝陛下,连你一同杀了。”随后叫人使劲的撞门。丙吉任由使者如何,就是坚守不开。终于使者没办法走了。第二天一大早,使者就去汉武帝处状告丙吉,汉武帝这时候明白了过来:“没有杀人最好,这是上天的旨意啊,昨天朕的决定就取消吧。”于是在丙吉的百般看护下,刘病已终于长大成人,最后机缘巧合,做了大汉天子,而丙吉根本不把自己原来照顾过他的事情说出来。直到有个宫女上书说自己曾经照顾过皇帝,皇帝派人验查,才发现丙吉当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大为感激,要封丙吉为侯,丙吉多次拒绝,实在没办法才接受了封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