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的“出家”,即语言上的“清净”谈起》
阿端
一首诗的语言最好的呈现状态应该是字字不浪费,字句有张力。即所谓“删繁就简”,又可以“领异标新”,对于初学者来说,“删去”是很痛心的一件事,就如断去欲念一般,但确实,“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可也有些人认为“抽刀断水水更流”,所以,如何更好地“删”就更加彰显功力,诗歌技巧要提升一个层次,质变就在于“删”,这也可以反射到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断”,才气外露,刹不住地写下去对于每个诗歌创作者来说,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但狠下心去“删”,更是难能可贵。
另外,谈谈语言的形与音。诗歌从先秦乃至更早时期始于“音”,用以祭祀、占卜,一般掌握在巫师手中,后来慢慢演变,出现了《诗经》,一直到后来屈原、古诗十九首、汉乐府等等,包括唐诗宋词,都传承一脉,即古典主义抒情,但是,到了1919年新诗产生后,这一脉摇摇晃晃又另辟新意,可又活泼成长,洪子诚的有位学生曾人说,新诗是个丑新娘,却被请进了花轿,给她抬轿子的有三个人,一个是谢冕,一个是孙玉石,一个是洪子诚,前面还有两个吹鼓手,一个是臧棣,一个是胡续冬……(原话载于洪子诚《在北大课堂读书》),有一批人对新诗失落,但欣喜的是大多数人前仆后继投入到诗歌创作中,新诗这个娘子不仅嫁出去了而且生了很多可爱的胖娃娃。但,我们可能会发现,由新诗生下的这些胖娃娃“不知其父”,我姑且以为,新诗之母为“白话”,而新诗之父则为“古诗”。这里扯远了。我们回到语言的形与音,语言的行,体现在句式,句式又与节奏有关,节奏又与音律有关,所以“音形结合”有源可究,但是,就新诗发展到21世纪来说,形与音应该有一个区分。有些诗适合书面阅读,即使大量使用口语,也不适合朗读,无法朗诵出来,在音律上,即少了些“音乐美”,而有些诗,一开始创作就朝着“诵读”方向发展,或者说,不自觉地展露出了音律,所以,音和行有时区分,有时也不做区分,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再来说说语言。我认为新诗的语言应该忌讳“艰深”,应该去抒发和表达,一首诗不能为了技巧而丢弃“情怀”,所谓“诗言志”或者说“文以喻怀”不无道理。“功夫在诗外”,当慢慢走,慢慢写,随着人生体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不同,处于什么年龄段就多去写这个年龄段的诗,这样,对于诗歌创作者来说,是诗歌陪伴了一生,而不仅仅是一生都在写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