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息医学”谈中医的奥秘
黄岐之
(一)
“全息”概念来自外来词,即“完全”的意思,汉语译为“全息”,意思是“完全信息”,表示一事物包含有另一事物的全部信息,或事物的局部包含有该事物整体的全部信息的现象,称全息现象。
全息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医学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全息元”。全息元是生物体信息基本结构单位,每个全息元包含有机体全部信息。
全息元上各反射信息区都可以反映特定整体部位(脏腑)的情况,机体每一组织器官(五脏六腑等)在全息元上都有特定的信息反映区,每个全息元也是整个机体的有序排列的信息缩影(全息胚)。
面状全息元形象更能说明全息元是人体的胚胎形象投影,称“全息胚”。人体面部、鼻部、舌部、眼部、耳部、头皮部、手部、足部等都可用全息胚形象的投影其上。其穴区对应即可根据胚胎的姿势形态来分布,呈一一对应关系。如依据耳朵人体全息元(也称耳朵人体全息图),在耳部根据对应关系就可以诊断治疗全身各种疾病。除此外,还有头部人体全息元、手部人体全息元、足部人体全息元等。
从人体的整体来看,头、躯干、四肢是构成大全息元,头部有内嵌在人体的整体大全息元的全息元,耳朵又有内嵌在头部全息元的全息元。大全息元包括小全息元,但它们的都有对应的器官(五脏六腑)的信息反射区。
全息元上的各个部位,都分别在整体或其他全息元上有各自的对应部分:各部分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在整体上或其他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相同。
全息诊疗是中医全息医学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它根据全息胚的特点,利用全息胚对整体情况的种种外在反映来协助进行疾病诊断,以刺激相应区域为手段,对全身功能起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
“脏象”与“经络”是中医的基础核心概念,由此形成的“脏象学说”与“经络学说”是气一元、阴阳、五行等熔铸的整体观点的理论表现。
一气分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均为气之信息变化。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机体。
按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生克制化规律,说明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各不同要素之间的统一性。
人体五脏之中各兼五脏,即五脏互藏规律。每一脏都具有五脏的部分功能,也是五脏的缩影和统一体。此即“五脏互藏”之意。故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
因此,人体生命中的五脏之气实为一气。人生所赖,惟气而已。此气为血,运行在经络之中,称为“气血”。此气藏五脏之气,五脏之气又互藏,且五脏之气依五行规则生克制约,阴阳变化,化生为生命。
血液是以水谷精微和精髓为主要物质基础,在脾胃、心肺、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而生成的。
血液循行是五脏共同调节的结果。其中,心为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肺助心行血,亦为其动力;肝之疏泄藏血,脾之统摄,肾精化而为血,又为人身阴阳之本,则是血液循行的调节因素。
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
血的营养作用是由其组成成分所决定的。血循行于脉内,是其发挥营养作用的前提和血沿脉管循行于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
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人体生命是气血流注联系而存在。人体各部分是靠气血维持而生存。气血是人体各组织器官生命活动的结果,气血中蓄积着人体各脏腑之气,因此,有血流到之处,都能察觉到人体各脏腑及之间的信息。
经络的分布在人体中流向是有规律的,穴位的分布也因此而定。人体中各部分呈现的各脏腑之气穴(腧穴)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排列,但是有其规律,表现在人体经络图中。故有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内病外治等针炙的中医医治特色。
(三)
比较上述两部分内容,不难发现:全息医学内容没有超出古老的中医理论。全息医学只不过是中医理论的现代解释,所不同的是直观性更强。全息医学在运用现化“概念”诠释中医的表达中,丢失了中医的精髓:“一气生阴阳,阴阳生五行”。而不谈气与阴阳的医学,不是“纯中医”,难以理解中医的奥秘:阴平阳秘,阳升阴降及阴阳变化。难以读懂“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实际上,全息医学是从有或无的判断方式(“绝对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表达人体整体和局部之间信息反射或对应,不能说明这种联系的表现和隐性,不能说明全息元的信息不全和全息穴区分布不全等。全息元的直观是以丧失中医“气的变化”为代价而表现。
全息医学真的是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吗?
(《医学随想》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说明出处,否则为侵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