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过一段话,当妈妈的问女儿大学毕业后,如果自己不想工作女儿会不会养她。女儿沉默了5秒钟后说:“会,我当然会养你因为你是我妈妈,但是内心深处我会瞧不起你。”当妈的听到回复后,内心羞愧万分,感觉自尊受到一万点伤害。可是仔细想想,你有什么样的资本让女儿瞧得起你,尊敬你,崇拜你?一个需要孩子养的母亲最起码是人格不独立的,托付心态太重。中国式的家长大部分有着养儿防老的思想,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人财产,好像生孩子就是为了防止自己老了没有人照顾。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灵魂,更应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成年后,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作为女儿也好,妻子也好,妈妈也罢,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勇气。正如《育儿基本》里所说:
“养育儿女,是你自己的选择;尽你所能让孩子过上物质和精神满足的生活,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孩子有孩子的人生,你的希望和人生理想又何必寄托在孩子身上?”
《育儿基本》是同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高志宏,徐智明夫妇共同完成的育儿心经,他们在出版圈摸爬滚打几十年,还曾两度创业,养育出了一对非常独立自主的孩子。他们创建的是一种中国人比较陌生的家庭关系:娃的事情娃做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自主生活,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情感。同时提出了四条准则:共同成长,充分陪伴,充分尊重,平等交流。前面四点主要针对孩子,后面四条则是针对父母提出来的。
为人父母,是一生需要努力学习的课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很多人在成为父母之前,都未经过健康的心智成长历程,成为成熟理智的成人。我们不能只要求孩子成长,而自己不成长。殊不知,父母是什么样的,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孩子就是另外一个你;你和爱人的亲密关系深深的影响着孩子长大后的择偶和情感模式.
1, 父母是什么样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
很多父母自己考不上清华北大,甚至连大学都没有上,却逼迫自己的孩子考清华北大。我父亲就是典型的代表,他重视的方式就是天天逼着我做作业,考试一定要考前三名,而从来不管我应该如何学习。父亲做事马虎,一件事情从来差不多就行了,于是我也这样,反映在学习上就是粗心大意,不该出错的地方经常出错,而我和他都意识不到是我能力的问题。非常简单的题目做不对,是基础不牢;审题不清,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不足;做题丢三落四,是逻辑思维,条理性和连贯性差。父亲脾气暴躁,焦躁,心理承受能力低;我一有压力就睡不着觉,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
如果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勇敢,宽容,平和,内心阳光,热爱生活的人,那请你自己先变成这样的人。如果你做事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孩子也这样;你如果遇事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脱逃避,孩子也这样;你如果为人大度,不斤斤计较,孩子也这样。记住,你就是孩子的老师。
2,父母的亲密关系,影响着孩子以后的情感和婚姻
看过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人会知道,父母的婚姻,彼此对待伴侣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婚姻幸福。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子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结婚后更容易离婚,父母婚姻幸福的子女更容易婚姻美满;父亲如果赌博,酗酒,一事无成,女儿以后找的伴侣多是同样爱赌博酗酒打架的小混混;母亲如果天天抱怨自己的婚姻不幸福,放纵自己,儿子找的伴侣多半是身世可怜的姑娘。我自己曾经一度对脾气暴躁的男生欲罢不能,明明内心很愤怒想离开对方,却总是迈不开脚步。直到我阅读了相关的心理学书籍才明白,因为父亲脾气暴躁,从小我害怕他发脾气,内心深处想改变他,而我又一直无法改变父亲,长大后改变父亲的愿望就投射到脾气暴躁的男生身上了。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可怕? 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父母的感情模式,寻找有父母身上影子的人作为自己的伴侣。
想让孩子变成一个优秀的人,拥有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为人父母先从自己做起吧 !作父母的对自己的要求高了,对子女的要求就低了。当你人格独立,工作能力强,婚姻幸福,生活美满的时候,你会明白生活中并不是只有孩子,你会尊重孩子的决定,鼓励他们做他们自己;孩子同样会从你身上学到这些优秀的品质,懂得如何经营婚姻,如何生活。
对于孩子来说,《育儿基本》着重强调的是孩子自主这一品质,让孩子自主生活,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情感是本书的宗旨。我们知道外在的一切行为来自于自身的原动力,内在的想法决定了外在的行为。而自主正是正是一切内在行为的最佳体现,当你自觉主动的去做一件事情后,你投入了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这些沉没成本会让你更有激情,更有毅力去把这件事情做好。
首先,自主的孩子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比如,高考填报志愿的问题,孩子想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这些都按照孩子本身的意愿,而不是父母认为学什么好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因为这些是自己的选择,就算最后发现学校不尽如人意,孩子也不会埋怨父母,而是会自己承担选择后的后果。
其次,自主的孩子遇到问题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一旦孩子入学后,发现专业不喜欢,学校不尽如人意,自主的孩子因为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内心深处对产生的问题不会逃避,而是积极的解决问题。他们会问自己,要不要再接触接触,读半年等自己对这个专业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后再决定? 如果实在是不能接受,还有什么样的退路呢? 可以学校内部换专业吗?如果换专业,有什么样的条件?如果换不了专业,我可不同时修两个专业吗?或者可以考自己喜欢专业的研究生?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事情是死的,但是人是活的,当你积极主动的去面对问题,问题就至少被解决了一半。
最后,自主的孩子面对结果更坦然。如果发现专业不喜欢,因为是自己自主做的决定,孩子内心对事情的结果会有一个预估,对于“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这一结果有思想准备,也不会突然情绪崩溃。假设如果是你帮孩子选的专业,孩子入学后发现专业不喜欢,在他埋怨你的时候,内心是不愿意接受这一结果的,而一个人内心一直对抗现实,一些负面情绪就出来了,比如压抑自己,对如愿选到自己喜欢专业的同学愤恨不平,觉得自己可怜而郁郁寡欢等等。
《育儿基本》虽然有一半的内容强调了孩子自主这一品质,但从另一方面说,为了能让孩子自主,父母得成长到理解并且放手让孩子自主面对一切的思想境界。对孩子的任何要求在父母身上都是更高的要求。为人父母,肉身可老,精神却需永远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