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共生着数亿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被称为“藏在人体内的黑科技”。其中,95%的微生物组居住在我们的胃肠道中,里面的细菌种类超过1000种,DNA容量是人类基因组的150倍。
2/3肠道菌群因人而异。
肠道微生物多集中于肠道的黏液层,而黏液是人体粘膜系统的一部分,对于防御外源病原物入侵有着重要意义。
最新一篇发表在《Cell》期刊上的文章证实,如果人体内肠道微生物菌群长期处于“饥饿”状态,那么它们就会开始蚕食人体的肠道黏液和肠壁。通俗的说就是细菌生物反过来吃我们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上映过的一部日本电影 《寄生兽》。影片中描写了一个少年,被一个叫“MIGI”的生物寄生在体内,但是这个寄生兽并没有吃掉他的脑,而是取代了他的右手。少年为了被寄生兽杀死的亲友以及所有人类的未来,开始了一系列与其他完全体寄生兽的殊死搏斗。
所以,电影有时候只是被放大并艺术加工后的现实。在真实的世界里,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些已经显现的警告。
那么,人体内的肠道菌群为什么会陷入饥饿呢?
它们的食物到底是什么?
其实就是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被营养学界认定为第七类营养素,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与水,六大营养素并列。
一旦长期缺乏膳食纤维,肠道菌群们就会开始降解黏液,打破肠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增加肠道被感染的几率。易增加肠癌、便秘等疾病的发病率。
确实,在肠道健康测评中,我最常见到的肠道问题就是便秘。
但到底怎么算便秘?是一天三次还是一周三次?你觉得哪个有问题?
其实如果单单从次数上来说,这都算正常范围,用排便次数多少来判断是否为便秘并不准确。
因为真正的便秘,是常伴有排便困难和排便不尽感。
我们平时大多数人感受到的便秘类型是属于功能性便秘。
科普1:便秘诊断标准如下
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
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状粪或硬粪;(俗称羊粪蛋)
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
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和(或)堵塞感;
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帮助(如用手指帮助排便、盆底支持);
每周自发排便<3次。
以上这些症状,至少要包括2项或以上。同时持续出现6个月,尤其最近的3个月内存在。这样才能算功能性便秘。
所以大家可以对照自查一下。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网上有太多的文章提出了各种方法,我身边也有不少实际的案例。
比如有人喜欢用药物。
像一些刺激性的泻药可以减少肠道对水分的吸收,刺激肠道动力。但副作用是,长期服用泻药会引起结肠黑变病。
科普2:结肠黑变病(MC)
就是以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
表现为腹胀、便秘及排便困难,少数人有下腹部隐痛及食欲欠佳等。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但随着便秘症状的改善和泻药的停用,可减轻或消失病症。
所以,别没事乱吃泻药噢,是药三分毒!
也有人会通过喝牛奶或蜂蜜来改善自己的排便状况。
比如那些有乳糖不耐的,对果糖不耐受的(蜂蜜中含有大量果糖)。
只是这个方法适用于某些人,效果并不明显。
【本文由“美妙的养生”发布,2017年9月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