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跟张文质老师学写学作群里发现了这篇文章,读了两遍。除了对廖老师的文字感兴趣外,还对她的一个观点感兴趣:“书,非借不能读也。”
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村里的卫生所门口那个摆书摊的爷爷,就在屋檐下,把一些被无数人翻了无数遍的小人书摆开。每次从那里经过都会看到有一些人,甚至还会有成年人,坐在低矮的长条凳上,低着头,手指蘸着唾液,津津有味地看着花一分钱或者二分钱借来的小人书。那神情何等专注,何等的投入?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一些精美的绘本早已不屑一顾,教室里书架上高质量的书,他们也是一阵风的翻过,就不想再看了。有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这些来的太容易了?
看了廖老师的这篇文章,孩子们的这些做法,我无法评判它对还是不对,但是似乎所有的人都有这样一种通病,那就是得到的太容易了,便不会去珍惜。
文章节选我想说的是另外一回事,感觉和这种情况很类似。那就是我们所热衷的青椒计划、互加计划,几乎每个人,每类人都有不同的烦恼:教育局长热衷于此的,他们的烦恼是教师们的积极性不高;中心校、学区级领导热衷于此的,他们的烦恼是上级对此事爱理不理;校长热衷于此的烦恼有的是因为上级不支持,有的则因教师积极性难调动而烦恼;最低层的教师热衷于此的,烦恼更多,难度更大――学校领导不让干,再往上的领导也不支持!大家似乎都在和谁对抗着干。难道所有的人都有逆反心理?
时老师的一句“如果咱们做的事情没有任何阻力了,一切都顺风顺水了,这件事还能象现在这样,大家的积极性这么高吗?”让我深思,是啊,如果所以的人都喜欢做这件事,想法都一致,大家还能象现在这样热火朝天吗?会不会也象给学生建图书角那样,因为富裕而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珍惜呢?
真有点意思。
网友评论